这种历史“祛魅”与解构中心的主题指向看似迎合了趋于多元的艺术发展现实,但由其“解放”出来的每一个“元”并不能做到名副其实,还可能会陷入后现代消费文化中“娱乐至死”的偏狭。当深邃的“历史之重”滑向单向度的“娱乐之轻”,革命历史影视剧进入游戏革命、消费历史的商品化牢笼,这难道能够充分展现出历史的正能量? 回顾新世纪以来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发展的历程,一方面有《亮剑》等一大批作品能够做到比较客观全面;另一方面仍不乏相当数量的影视剧在人物塑造上带有鲜明神化或妖魔化的痕迹,在故事情节方面过于追求曲折离奇效果,而缺乏客观性的历史叙述和严肃的革命精神。如果在审美影像和叙述话语的艺术设计上一味偏离历史真实的生成逻辑,就会丧失掉许多艺术生长点。一些作品艺术生成的粗鄙化,不仅表现在影像的缺陷和情节的硬伤上,更体现在人物历史或革命逻辑的起承转合中,参加革命阵营的因缘巧合、演绎革命路程的风云际会、进入结局的灿烂展望,常掺杂着生硬制造偶然、为了大团圆而大团圆等新旧参半的价值理念。甚至有些影视剧“看美女”和“找靠山”的下意识本能会成为剧中人物命运发展的重要原因,而深远的革命历史传统与民族解放事业则被压缩为情爱叙事和英雄传奇的“边角料”,这显然有悖常理。 其实,历史审美和历史叙述并不与娱乐化接受相互背离,优秀的历史题材影视剧总会在寓教于乐中,寻找到自身的艺术生长点。严肃认真的创编者仍旧能够让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沿着不断回溯的时间之流攀援而上,在抵达历史深处、抓取历史精魂的同时,又完成对现实人性的诗意观照。但当前的一些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游戏历史、消费历史甚至歪曲历史的不良倾向,因此创编者应该端正创作态度,深入学习历史,发掘历史内涵,而不应深陷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淖”,在历史“祛魅”的影像叙述中消解革命传统和淡化历史内涵。 (作者单位: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