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岳麓书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八年级上)第88页:“中国人民经过长达8年的抗战,取得辉煌的战果。” 2004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岳麓书社出版的高中历史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 第86页:“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持续八年的抗日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结束。” 2005年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岳麓书社出版的高中历史(选修)教材《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55页:“在八年抗战的前四年中,中国独自担负了抗击日本的重任,使日军陷在中国而无法自拔。” 应修订为十四年抗战说 教材是中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笔者建议尽早修订中学历史教材,调整与中国抗战相关的观点和内容。最关键的是,八年抗战这一习惯说法必须予以纠正,中学教材应以十四年抗战说取代八年抗战说。 第一,十四年抗战观点更能反映中国抗战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而且局部抗战更多体现了中国人民抗战的自觉性特征,九一八事变之夜,守卫北大营的东北军第七旅620团团长王铁汉率先打响抗战第一枪,辽宁省警务处长黄显声指挥公安警察队伍奋起保卫沈阳城。义勇军将领孙铭武、高鹏振、张海天、白子峰等舍生取义,他们“宁为义勇死、节烈永芬芳”的壮举,是田汉、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最初的史实依托。上海抗战、热河抗战、长城抗战、绥远抗战,无一不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篇章。这些都是十四年抗战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第二,十四年抗战观点可以对局部抗战予以科学定位。十四年抗战表明:全面抗战是抗战,局部抗战也是抗战。这是对局部抗战史的尊重,更是对期间涌现的爱国志士和民族英雄的肯定。十四年抗战是实事求是、论从史出的科学结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