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评论 >

孙中山:一个拥有浓厚本土情怀的革命家和思想者

http://www.newdu.com 2017-09-06 中国社会科学网 章扬定 张冰 参加讨论

    自古伟人多誉谤,对于孙中山这个极具个性色彩的历史人物来说,更是如此。每每在重大纪念的时刻,总会有一些指责批评的声音沉渣泛起,有批他擅权专断者,有指他空言“大炮”者,甚至有批他丧权“卖国”者,背后的相似之处,大体是将其看成“为革命而革命”,空具理想却无多少思想内涵的革命“实用主义”者。历史教科书冠以他的“革命家”或“革命先驱”的简单名号,某种程度也加深了对其“活动家”而非“思想者”的观感。不过,孙中山先生的伟大,除了领导革命推翻清满王朝的壮举,还在于他立足国情对中国发展道路所做的深刻思考。主要的体现,是他关于中国道路的三个重要决择。
    集权和分治:国家建设的出路
    满清王朝被推翻后,中国大一统的中央权威,迅速散落成一地的“碎片”。国家应该向何处去?是武力统一还是分而治之,成为当时国人争论的焦点。美国与中国国土面积相仿,当时又是世界舞台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它的联邦体制因此颇受国人拥趸,“联省自治”论一时甚嚣尘上。许多人提出,既然国内相互征战,不如先由各省实现自治,等时机成熟,再实现省际整合,构建统一的国家。主张最力的,是湘、粤、川滇黔桂等地方势力派。当时主掌粤省的陈炯明,就因为与孙中山在此观点上的分歧,引发了著名的“炮轰总统府”事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断“公案”。
    孙中山对于联省自治的主张,一直持反对态度。他认为,联省自治起于欧美国家,有其自身的历史原因,搬到中国未必合适。一是美国各联邦本来是独立的,而中国历史以统一为主流,央地的统属关系比较明晰,分裂在民众心目当中往往与乱世等同,各省独立有违国民的心理习惯。二是美国联邦制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是因为基层的自治力量强大,可以和中央一起制衡地方势力,但中国自古是中央集权,自治至多体现为县级以下的乡绅治理,如果直接以省为基础进行分治,中央很难对它进行约束。联省自治的结果,无非是从原来的一个皇帝统治变成若干的“小皇帝”统治,徒害无益。三是没有中央的强大控制力,各省军阀为自保,必然会竞相壮大军力,从而陷入“自保——强兵——赎武”的恶性循环。所以,孙中山对于陈炯明提出的“联防互保,退可据粤,进而合诸利害相同之军阀,把持国事”的设想,直言“太过单纯”:要保境,必须养兵,要养兵,又必会增加民众负担,如果每个省都这样,则国害难除了!唯一办法,就是利用武力一举统一南北,彻底打破军阀割据的局面,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富强振兴。
    对于孙中山不顾“地方民情”坚持武力讨伐的做法,至今仍有很多人指责他好专制、爱集权,甚至说他是借北伐之机以谋私利,这显然是不顾时情的妄断和臆测。从欧洲早期现代国家发展来看,建立一个绝对主义的中央集权,是推进民主自治体制发展的前提。西方现代民主制度是现代国家几百年发展的结果,用它们的既有成就去评判尚处于国家初创阶段的中国,认为后者应该如西方先进国家一样施行宪政民主和地方分权,实在是陷入“时代错置”的谬误,在思维上未倒好历史的“时差”。况且,孙中山并未否认地方自治的重要性。他在革命生涯早期就提出了“人民自治是政治的极则”的观点,只是鉴于以省为单位不合时宜,建议将自治单位放在县一级。因为在中国传统行政区划中,县一级相对比较稳定,国人对于县的认同度和亲合度比较高,进行自治能力训练也比较容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