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和市场:经济模式的选择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各色主义和意识形态不断涌现,关于中国经济体制应采取资本主义还是采取社会主义的争论,也是此起彼伏,互不相让。孙中山的经济思想受时兴之左翼思潮影响较大,对资本主义市场竞争导致的资本垄断、贫富差距等弊端多有批判。他主张通过国家力量对资本进行制衡,方法是由国家垄断关系重大民生的经济事业,如铁道、电气、水道等,利益由全民共享,不让私人独享其利。 孙中山坚持发展国家资本,也有其对于新中国成长的深远考虑。他认为,保持国家的适当垄断,有助于提升中央财政能力,这是促进国家富强的必要之举。由国家垄断核心民生,一直是传统中国实现庞大地域控制的重要手段;加上民国初创,百废待兴,教育、养老、救灾、治疗等各种事业都依赖国家财源支持,由国家控制经济命脉,可以迅速奠定国家发展的基础。另外,保持国家的适当垄断,也可以推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稳定。孙中山认为,贫富不均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放任发展,必会引发社会冲突甚至社会革命。而化解这一冲突,单靠节制资本的办法是不够的,国家应该掌握更多主动权,这一主动权,就是采取国家的适当垄断。因此,许多人认为孙中山本质上是一名社会主义者。孙中山也自称,他的民生主义就是国家社会主义。 不过,孙中山并不赞同完全采取计划经济、彻底取消民间资本。他认为,中国时下的核心问题是积贫积弱,而非贫富分化,因此应该承认私人资本对振兴经济的积极作用,给予私营企业充分的鼓励和保护。他以当时苏俄为例证,称列宁的“战时共产主义”搞了两年便推行不下去了,最后还得靠“新经济政策”补救,可见彻底的计划经济并不适合于落后国家。所以,孙中山坚持,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两种力量,实现中国的发展,不是跟从一方,而是要让这两种力量互补互用。这一认识,如果回瞻百年中国经济发展史,我们不难有更深切的体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