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从1921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许多优秀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支柱之一,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道,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革命文化具有永恒的时代价值,我们必须大力弘扬革命文化中的红色精神,让其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第一,把弘扬红色精神同全面从严治党结合起来。 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教育党员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先进性的强大精神力量。新时期,大力弘扬红色精神,从严治党,就是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培育良好作风中,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清廉本色。 一是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摆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红色精神的灵魂所在,也是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克服困难挑战,凝聚民心群力,不断取得胜利的政治优势。新时期,我们要从严要求,抓好理想信念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必修课,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党章党规,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 二是要全力推进纪律建设。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是红色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们党在艰难困苦的革命斗争中不断取得胜利的前提。时代在变,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严明纪律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和事业的支撑。在新形势下,弘扬红色精神,就是要坚持好和发展好党在革命战争年代生死考验中展现出来的强大组织力量,做到纪律上从严。 第二,把弘扬红色精神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 用鲜血凝成的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新时期,把弘扬红色精神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就是要用先进思想、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全社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优良的革命传统和作风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始终做弘扬红色精神的楷模。 一是要利用丰富的红色精神资源。红色精神作为一种经受了历史和时代考验的精神,它蕴含的崇高精神境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有其特有优势。我们要构建起科学、系统的红色精神教育体系,把红色精神的传播与传承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让人们在认识和体验红色精神中,迅速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 二是要发挥红色精神的支撑作用。任何一种价值观都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来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如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红色精神作支撑,把红色精神融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时代精神,更容易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如磐石。 第三,把弘扬红色精神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结合起来。 用灵魂铸就的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精神风范的集中体现,是推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走向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面对时代的深刻变化,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新形势下大力弘扬红色精神,有助于将全国人民凝聚在一起,攻坚克难,形成推动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 一是加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团结奋进是红色精神的核心,也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新时期弘扬红色精神,必须加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最广泛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凝心聚力,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智慧和力量。 二是永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艰苦奋斗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是我们的传家宝。当下,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关键节点,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弘扬红色精神,必须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推向前进。 红色精神是我们党的根,是我们党的魂。新时期,我们要将弘扬红色精神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结合起来,让红色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改革开放以来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13JJD710007)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教授;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博士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