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知识社会史视野下的朱熹《资治通鉴纲目》新探(4)

http://www.newdu.com 2017-09-14 《人文杂志》 顾少华 参加讨论

    陈氏《直斋书录解题》载:
    (《纲目》)侍讲新安朱熹元晦撰。始司马公《通鉴》有《目录》、《举要历》,后胡给事安国康侯又修为《举要补遗》,朱晦翁因别为义例。(23)
    赵、陈二人在各自的解题中都删去了朱熹关于《纲目》旨在“岁周于上而天道明”“统正于下而人道定”的叙述,而单单截取“两公四书”与《纲目》关系的内容。如此一来,《纲目》就被纳入到《目录》《举要历》《举要补遗》的序列中,更确切地说,《纲目》同样是作为配合《通鉴》阅读,提供大纲线索和阐发义理旨意的形象而存在。
    真德秀在给陈均《皇朝编年举要备要》所作的序中,对此脉络及《纲目》的地位有着清晰的归纳:
    昔尝读朱文公《通鉴纲目》,叹其义理之精密。盖“纲”者,《春秋》书事之法也;而所谓“目”者,左氏备言之体也。自司马公《目录》、《举要》之作,至是始集大成观者。(24)
    在真德秀的序文中,《纲目》被置于《目录》《举要历》同一知识序列中来表达,区别在于前者义理精密,是集大成而已。
    《纲目》作为继《目录》等而来的集大成者,当时文人群体对其在阅读和理解《通鉴》方面的功用,也有着清晰的认识。《通鉴答问》一书中有“周威烈王”条和“屈平”条,分别载:
    学者潜心司马公之编年,参以朱子之笔削,此穷理致治之要。明《春秋》之义,以读《通鉴》,其庶几矣。
    若屈平四皓之削,扬雄、荀彧之见取,其于《春秋》惩劝之法,若有未尽者,此朱子《纲目》之书所为作也。太史公曰:“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余亦曰:“屈平虽忠,得朱子而心益著。”……朱子《纲目》所补有功于《通鉴》。(25)
    《通鉴》在书写诸如屈原、扬雄、荀彧等人物时,并未体现《春秋》惩劝之法,而《纲目》正是在此关节处弥补了《通鉴》的不足。因此上引材料明确提出学者阅读或研习《通鉴》时,需参看《纲目》,先明了《春秋》之义,而后理解《通鉴》才能事半功倍。
    宋理宗时期的文人林駉采用类书的方式编纂了一部名为《新笺决科古今源流至论》的科举考试用书。林氏的友人黄履翁不仅为此书作序,又仿其体例,续编了一部《别集》。《古今源流至论》和《别集》二书体式粗率,内容多抄录旧籍,间或参有评语。其中黄氏《别集》有“《治鉴纲目》”条,专论《纲目》褒贬之意。此条文的篇首抄录了朱熹自序,其间附有黄氏解说:
    成先正未成之志,发遗书未发之蕴,此文公《纲目》之作,其有益于《治鉴》也不少……温公又谓:“臣今所述,止欲叙国家之兴衰,著生民之休戚,使观者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诫。”是其劝诫未著也,今监戒昭而几微著,其得褒贬之法乎。(26)
    黄氏通过征引司马光之语,表达对《通鉴》的理解,认为《通鉴》的焦点在国家兴衰和生民休戚,而关于“劝诫之法”却未彰显,正因为如此,朱熹才作《纲目》,以“褒贬之法”,成温公“未成之志”,发《通鉴》“未发之蕴”。黄氏在随后的叙述中罗列了大量例子来对比《通鉴》与《纲目》,试图说明后者如何笔削和褒贬,并有功于前者。黄著作为科考用书,通过抄录旧文和点评的形式,将《纲目》塑造成配合《通鉴》阅读的著作。
    此外,南宋有号为刘溪先生者,著有《本朝长编节要纲目》,魏了翁曾为之作序,可惜毁于兵火,仅剩残卷二帙。宝祐四年(1256)眉山人士杨道传和宋可传将此二卷交予宝佑元年(1253)的状元姚勉阅览,并托为作序。姚氏在序中说:
    司马《通鉴》一书有节本、《举要历》,有袁氏《本末》,有朱夫子《纲目》。今此书之节要辞剪其浮,即司马《通鉴》之自节本也。此书之标题事举其要,即司马《通鉴》之《举要历》。类总其萃,年系其时,袁氏之《本末》也。挈提以纲,载纪以目,即朱夫子之《纲目》也。一书而诸体备焉,用心亦勤矣。(27)
    上引材料中司马光的“自节本”即指《目录》。虽然姚氏旨在赞扬《本朝长编节要纲目》“一书而诸体备”的特征,但在论述中却以《通鉴》等书为参照。我们可以发现,《目录》《举要历》《本末》《纲目》均是围绕《通鉴》这一中心而衍生出来的“诸体”,这些“诸体”之于《通鉴》又分别代表了“节本”“事举其要”“类总其萃”“提纲挈领”。
    相比于姚氏的序文,成书于景定年间的《建康志》对以《通鉴》为中心的知识体系的表述更为清晰。景定二年(1261)建康知府马祖光念及府学文籍之缺,上书朝廷以求国子监所藏书籍。当时朝廷应允了马氏之请,颁赐给建康府学大批图书,其中就包括监本《纲目》。而后马氏欲修《建康志》,命周应合为总纂。周氏《建康志》设有《文籍志》,以大纲细目的体例介绍府学所藏图书。如在“经书之目”下大书《周易》《尚书》《礼记》《春秋》等。其中《春秋》之下又有细注:监本《正经》监本《注》《左传》《谷梁传》《公羊正义》《伊川传》《胡氏传》等二十七种,除《春秋》本身外,其余都是阐发《春秋》经旨,辅助理解《春秋》之作。在此书写方式的表征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以《春秋》为中心的知识体系。与此书写方式类似,在“史书之目”中,《资治通鉴》大书为纲,其下细目依次有:监本、蜀本、建本、《外纪》《举要》、朱子《纲目》《纲目发明》《释文》《通历》《撮要》、袁氏《本末》。(28)可见,《举要》《纲目》等书之于《通鉴》就好比左氏、谷梁、公羊等传之于《春秋》,《通鉴》和《春秋》是各自知识体系中的核心。《纲目》只是以《通鉴》为中心的知识树下的分枝而已。
    无独有偶,王应麟在其《玉海·艺文》中也有类似的表述。“艺文门”的编年类中有《治平资治通鉴》条目,此目下又分列:《编年通志》《目录》《考异外纪》《举要历》《纪事本末》《纲目》。(29)虽然王氏在《纲目》后注释“见后”二字,以示《纲目》题解待后文详述,但其书写方式仍显示出《通鉴》是此知识体系的核心,而《目录》《举要历》《纲目》等仅是分属。
    我们发现,在时人的观念中,《纲目》接续《目录》《举要历》《举要补遗》而作,为读者理解《通鉴》提供大纲义理,并与《目录》诸书,众星拱月,围绕《通鉴》,形成以后者为核心的知识体系,抑或说“通鉴学”。(30)这是在以往史学义理化的叙述中被遮蔽的《纲目》形象。由此我们就能理解,《纲目》的宋末詹氏刊本卷首为何会有涉及《通鉴》《目录》《举要历》《举要补遗》的文本。詹氏宋刻本以此形式呈现,显然是受到了《纲目》被纳入“通鉴学”的观念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