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知识社会史视野下的朱熹《资治通鉴纲目》新探(6)

http://www.newdu.com 2017-09-14 《人文杂志》 顾少华 参加讨论

    又如,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莽大夫”条载:
    司马温公、王荆公、曾南丰最推尊扬雄,以为不在孟轲下。至温公作《通鉴纲目》乃始正其附王莽之罪,书莽大夫扬雄死……文公此笔与《春秋》争光。(43)
    再有,王柏评价《纲目》时,称其为“精明核畅,发挥本旨,羽翼麟经”。(44)
    我们可以看到,陈孔硕与李方子的分歧,不仅是发生在《纲目》刊行之初的个案,而是整个南宋时期《纲目》接受情况的一个缩影。《纲目》刊行后,实际上主要并存着两种对《纲目》的定位和认知,一种认为《纲目》是羽翼《通鉴》,另一则主张《纲目》比拟《春秋》。至宋元鼎革之际,《纲目》的这两种形象,被进一步选择和过滤。学界以往认为这一时期《纲目》地位的提升得益于理学官学化、官方推崇等因素,(45)这固然是恰当的,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当时正统论的讨论所产生的影响。
    宋末元初,涌现了诸如胡一桂《十七史纂古今通要》、陈著《历代纪统》、郑思肖《古今正统大论》、朱右《历代季统要览》、杨维桢《三史正统辨》等众多为南宋存正统的著述。这些著述的理论基础,几乎无一不推本《纲目》的正统论。(46)《纲目》作为“通鉴学”下的区区一目类,在由宋入元的士人为故国争正统的话语斗争中,显然已不合时宜,《纲目》的地位及其与《通鉴》的关系都需要重新确认。
    宋遗民林景熙在为彰显蜀汉正统的《季汉正义》一书作序时强调:“《通鉴》,《鲁史》也;《纲目》,《春秋》也。”(47)同样经历宋元更迭的戴表元在《题王希圣续汉春秋后》一文中说:
    始余考论古今统系,于周汉绝续之交,三国南北朝五代离合之际,未尝不反复疑之也。乃至于今承学之士,皆能黜魏、远吴、尊蜀而进之,则以子朱子《通鉴纲目》之作,有补司马公之未及焉……《通鉴》之事,弘于《鲁史》;《纲目》之心,俭于《春秋》。(48)
    戴氏虽然指出朱子《纲目》补司马公之未及,但显然已不是将《纲目》纳入“通鉴学”的观念,戴氏进而强调《通鉴》与《纲目》的关系类似《鲁史》与《春秋》。
    曾任元修辽、金、宋三史总裁官的揭傒斯在《通鉴纲目书法序》中表达了与戴表元相似的看法:
    孔子因鲁史作《春秋》,以为万世之法。朱子因司马氏《通鉴》作《纲目》,以正百王之统……朱子犹不敢言《春秋》,然《纲目》之作非深得圣人之旨者不能也。故朱子不言《春秋》。而知《春秋》者莫如朱子……曹氏亲受汉禅,威加中国,率不能夺诸葛孔明汉贼之分。元魏据有中国,行政施化,率不能绝区区江左之晋而继之……此《纲目》不得不继《春秋》而作。(49)
    从《纲目》之于《通鉴》,犹如《春秋》之于鲁史的这一表述中,可以看到,此次重新定位《纲目》,涉及到对原有体系中相关要素的调整和解释。《通鉴》被视作《鲁史》,说明《通鉴》在原有谱系中的地位被进一步消解,而原先仅次于《春秋》的位置,完全被《纲目》所取代。
    入元后,《纲目》被纳入“通鉴学”的表征,便难寻踪迹。这种变化说明在宋元之际,关于《纲目》的认知经过了一次筛选,《纲目》的“通鉴学”分支形象被遗弃,而《纲目》比拟《春秋》的认知则被强化。与此同时,仿作、阐释类著述在此阶段大量出现,形成了以《纲目》为中心的知识体系。正如揭傒斯所言,当时论说《纲目》者,有数十家之多。(50)如果说围绕《通鉴》而产生的知识体系被称作“通鉴学”的话,那么,至此《纲目》不但摆脱了“通鉴学”的桎梏,并诞生了以其为核心的“纲目学”。(51)此后,《纲目》的地位与影响远迈《通鉴》之上,(52)有所谓“《春秋》后第一书”(53)的赞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