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随笔 >

庞博:天下第一仓

http://www.newdu.com 2017-09-18 《中国文物报》 庞博 参加讨论

    岁月流逝,古代仓储遗址遗物随处可见,但全国唯一在用、具有实用和文物价值且仓储与营房合一的城堡,仅有陕西朝邑镇的丰图义仓,当年慈禧太后曾御封“天下第一仓”。
    古老粮仓
    丰图义仓的设计、建筑、用材、形制、管理等引起建筑、粮食、民俗、历史、文物、军事、营房等多个领域专家们的广泛兴趣,特别是对丰图义仓的选址、仓制、作用等进行过深入研究。
    丰图义仓是清末修建的一座储备粮食的民办粮仓,位于黄河西岸的陕西大荔县城东18公里的朝邑镇南寨子村,是黄河灌区滩地的重要丰产区,地处秦、晋、豫三省交会的古渡驿道,与山西省的永济市隔河相望,1992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光绪三年(1887年)关中大旱,户部尚书朝邑人阎敬铭倡议修建义仓,光绪八年(1882年)动工,光绪十一年(1885年)竣工,费白银三万余两。慈禧太后闻奏后御封为“天下第一仓”,与苏州“丰备义仓”并重一时,驰名全国。
    远眺丰图义仓像一座壁垒森严、历经沧桑的军事古城堡,建筑格局为“城中城”,分“内城”和“外城”。外城紧贴黄河西岸高出滩涂的河塬,占地63亩,坐东朝西,城门西开,门洞宽达4米、高约6米,有两扇厚重的宫城门,大型卡车可来回穿越门洞,土城外筑护城河(城壕)。城北侧断开一条深壕,是关中盆地通向黄河古渡的驿道,形成东、南、北三面高显,西一面连塬的特殊地理位置。
    外城建有蜿蜒起伏的夯土城墙,依山就势,绵延数里,高大宽厚,庄严雄伟,形成西、南可倚河塬,东可俯视河滩,北可扼守通往古朝邑县城和古渡驿道的雄伟之势。外城因地势高,利于粮仓的向阳、通风、干燥和排水泄洪。整个外城像座军事城池,地势显要,形成防御屏障,易守难攻,攻防自如,固若金汤,具有重要的军事防务意义。
    进入外城便可见内城(仓城),仓城占地20亩,坐北向南,呈长方形,东西长133米、南北宽83米、高约8米。城垣全部用大青砖砌成,南壁洞开“东城门”“西城门”,门前有威武的雄狮,中部照壁上镶着“丰图义仓”四个楷体大字的青石匾额,四周有花草鱼虫的砖雕和铁花点缀。
    整座仓城看似城墙,实是仓墙为一。仓房为砖窑式,墙内为仓,相隔排列。外墙为梯形,下大上收,梯形外墙可增大地基的承载力;墙内侧为直体,有砖瓦结构的廊檐,由明柱支撑,相互贯通,形成环形回廊。内墙直面加廊檐,既可防雨防潮,也可临时堆储粮食,方便晾晒,并使相对独立的各仓房连成整体。四合院城内的南侧有座三合院,两边有厦房,是守仓人的起居用房。
    丰图义仓内侧四周共列仓廒58孔,一仓一门,后墙有气窗,为独立的砖窑结构,存取粮食互不拢累。每仓进深11米、宽4米、储粮90余吨,全仓共可储粮5220吨。仓房地面由松木板铺成,离地下空四五十厘米,木板下墙体四周有4个排气孔,能确保空气流通和潮气排出,防潮效果较佳。与现代大型粮仓相比,这种仓形因小而独立,便于将稻、麦、豆、谷等粮食按种类、干湿分门别类储存管理。
    在西南墙角有坡道登临仓城,顺着仓墙楼梯辗转回曲登临墙顶,顶墙上设护栏和墙垛,绕行墙顶四周,西南可俯视关中平原,东可极目黄河滩地,北可观车水马龙的古渡驿道。仓墙厚达1米左右,宽大厚重的砖墙体使仓内一年四季保持在十七八度的相对恒温状态,直至如今仍符合粮食低温、低湿、低氧“三低”仓储条件要求。墙体整体构筑可起到防火、防潮、防盗、防虫、防霉等作用。
    丰图义仓墙顶平面由青砖铺成,采取分段四周高中间低的地面,巧妙地将雨水汇于中间部位再下落水槽向院内排去,避免雨水四散造成积水、渗水或渗蚀墙体。一圈12个排水槽由U形铸铁槽连接而成,水槽向院内斜伸4米,由砖墙支撑。砖墙向上能支撑水槽,对内墙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仓院场地也是四周高中间低,四周汇水很快集中排出墙外。每至雨天,从仓墙到院内,排水通顺流畅,雨停墙院即干。
    丰图义仓百年沧桑沿用至今,墙体院基少有裂缝破损,粮食不易霉变生虫,与其科学的建筑设计和完备的排水系统有直接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