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家园】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月亮的柔美与纯情,月亮的半弯与圆满,给了古今人许多的情感慰藉。我们为月亮备好了几个节日,为的就是借月抒怀,将欢喜与忧愁都寄予在月里。 在我们的国度,一年安排了三个与月亮有关的全民节日,元宵、乞巧、中秋,分布在春、夏、秋三季,其中有两个与圆月有关,一个与新月有关。元宵与中秋都有赏月的主题,圆圆的月亮,带给人们的不仅有心灵慰藉,还有情感升华。 月神之问 对月亮的神往,催生了月亮神话,许多民族都有月神信仰,古代中国也不例外。 千年流传的月神,也许常驻妇孺心里的,是奔月的嫦娥。据《山海经》所述传说,帝俊有妻名常曦,生月十二,是为月之神。可又有神话说嫦娥是尧帝女,羿之妻,本名姮娥。在有她奔月的传说后,与更古老的常曦混同,才被称为嫦娥。 有人说嫦娥不是最早的月神,常曦才是。但有人考证,常曦、常羲、姮娥、嫦娥其实同为一人,常、嫦、姮音义相通,曦、羲、娥音义同一。 嫦娥奔月的传说,据《淮南子》说,羿到西王母处求取长生不死之药,嫦娥先吃了,结果逃到月亮里变作一只蟾蜍,成为月精。这个说法更早来自《归藏》:“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汉画上似乎也发现了嫦娥的身影,河南南阳的一方汉画像石上绘有一蛇身人像,似乎正朝向蟾月飞翔,这位翔者被很多人认定就是传说中的嫦娥,这图也就有了“嫦娥奔月”的名称。只不过这月中已经驻了一只蟾蜍,那嫦娥还能化成另一只么? 其实,她可能不是嫦娥,却是另一位传说中的月亮女神——女娲。汉代人在画像石与画像砖上,将始祖伏羲与女娲分别定义为日神与月神,他们的形象与日月同辉。这样的汉画在很多地方都有出土,伏羲捧日,女娲捧月,担当重任,看起来是很辛苦的样子。 当然,也有人考论,说女娲和嫦娥是一回事,这好像不太容易让人信服。你想啊,别的不论,伏羲、女娲可是兄妹成婚,而嫦娥的那位明明是羿,各有各主,不可合二为一的。 有趣的是,到了唐代与日月同辉的伏羲和女娲,他们仍然灿烂如汉代时期,如在吐鲁番发现的二神画像;稍有不同的是,这二神的形象有了明显改变,兄留着胡须,妹抹了红脸蛋,已经是西域人标准的模样了。 不管怎么说,也是女娲和嫦娥给月亮带来了活力,让人们的精神有了一个美丽的寄托之所。 唐宋时代的诗人们,常常写到月里嫦娥。如唐代孙蜀有中秋诗曰: 不那此身偏爱月, 等闲看月即更深。 仙翁每被嫦娥使, 一度逢圆一度吟。 月亮一圆,就想起了嫦娥。又有宋代陈远诗曰: 世间八月十五夜, 何处楼台得月多。 不及吴江桥上望, 水晶宫里揖嫦娥。 中秋佳节揖拜嫦娥,也是赏月的一个理由。 甚或还有诗人将心比心,开始为嫦娥抱屈,如唐李商隐《嫦娥》诗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又如宋人晏殊《中秋月》诗说:“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月圆之时,想到嫦娥那样孤寂,又多了一个浇酒的由头。 月在中秋明,中秋之乐在乐月,到今天依然还是以明月为中心,嫦娥却在不知不觉中渐渐隐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