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上月圆 作为中秋特色点心的月饼,可能在唐时已经有了。新疆吐鲁番唐墓中出土了一些保存很好的面食点心,其中的一些花式点心与当今月饼印纹相似,也应当是以木模印成。这个发现也证实印花点心出现很早,这也是月饼工艺的核心所在。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荤素从食店”中出现了“月饼”名称,不过这月饼可能只是一般点心,与中秋无关。周密《武林旧事》中,月饼更列在“蒸作从食”中,也不是中秋特色,与后来的月饼不同。 元代陶宗仪《元氏掖庭记》中有“仲秋之夜,……当其月丽中天,彩云四合,帝乃开宴张乐,荐蜻翅之脯,进秋风之鲙,酌玄霜之酒,啗华月之糕”的句子,其中“华月之糕”当与月饼相似。 明代田汝成的《熙朝乐事》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而《帝京景物略》则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之如莲花。……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这是真正的中秋月饼。 月饼也谓之团圆饼,刘若愚的《酌中志》说:“至(八月)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果,候月上焚香后,即大肆饮啖,多竟夜始散席者。如有剩月饼,仍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合家分用之,曰团圆饼也。”月饼在明代有了团圆之意,将浓浓的亲情融入到了月中,也使得中秋节的传统得到进一步弘扬。 清代的月饼,有时直接就做成了传说中的月亮形状,《燕京岁时记》说:“中秋月饼,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这大月饼,放到除夕去吃,也还是为着团圆的期冀。 自清代起,中秋节的饮食活动,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增进长幼亲情;也要在亲邻间互赠节物,联络彼此感情。 《月令广义》即云:“燕都士庶,中秋馈遗月饼西瓜之属,名‘看月会’。”清代江苏句容地方,八月中秋办饼筵,大会亲朋。《京都风物志》述及家庭赏月宴,中秋夜拜月礼毕,“家中长幼咸集,盛设瓜果酒肴,于庭中聚饮,谓之团圆酒。”中国人追求的中秋之意境,就是家人亲朋的团圆与亲近。 月里情怀,千年共婵娟。置身在月光里,思亲念友,体味古人诗情,品尝月饼滋味,向着圆月许下心愿,这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味道足矣。 (作者:王仁湘,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