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孟子·离娄下》,[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95页。 ②《旧唐书》卷七一《魏徵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61页。 ③[宋]刘随:《上仁宗论当今所切在纳谏》,《宋朝诸臣奏议》卷五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54页。 ④[清]王熙:《请严国学官学疏》,[清]文庆等:《钦定国子监志》卷六七《艺文一》,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166页。 ⑤[清]倪思宽:《二初斋读书记》卷九,清嘉庆八年涵和堂刻本。 ⑥除了上引倪思宽的语句之外,笔者再未发现中国古代有“以史为鉴”的词语运用。 ⑦《晋书》卷一○五《石勒载记下》,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735页。 ⑧《南史》卷七五《隐逸·雷次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868页。 ⑨《晋书》卷三五《裴秀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039页。 ⑩《宋书》卷六四《裴松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699页。 (11)[宋]范祖禹:《唐鉴》卷六《太宗四》,《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45页。 (12)杨鸿烈:《史学通论》第1章《导言》,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2页。 (13)在克罗齐等人的理念中,根本没有以往客观史实的内容,我们姑且将他们所云的“历史”视为史学。 (14)[意]贝奈戴托·克罗齐(Benedetto Croce)著,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8页。 (15)[意]贝奈戴托·克罗齐(Benedetto Croce)著,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第17、23、27、28、105页。 (16)[意]贝奈戴托·克罗齐(Benedetto Croce)著,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第29、28、30、23页。 (17)[意]贝奈戴托·克罗齐(Benedetto Croce)著,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第23页。 (18)刘修明:《非“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兼评一种现代史学思潮的形成与前途》,《江汉论坛》1987年第5期。 (19)[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E.H.Carr)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15页。 (20)(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E.H.Carr)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第146页。 (21)[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E.H.Carr)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第93页。 (22)[美]威廉·德雷著(William H.Dray),王炜、尚新建译:《历史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8页。 (23)何兆武:《从思辩的到分析的历史哲学》,《世界历史》1986年第1期。 (24)恩格斯:《致保·恩斯特(1890年6月5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卷,第471-472页。 (25)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第2章《过去之中国史学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0页。 (26)[意]贝奈戴托·克罗齐(Benedetto Croce)著,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第83、54页。 (27)[宋]吴缜:《新唐书纠谬》序,载《四部丛刊三编》本《新唐书纠谬》卷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本文原载于《中国史研究》2017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