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遗风·问俗 “花木还依旧径栽,春园不惜为谁开。几多民俗熙熙乐,似到老聃台上来。”(《和范公希文怀庆朔堂》) 唐蕃古道沿线,在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诸多民风、民俗。沿途所见,千头万绪而又丰富多彩。不同的民风、民俗,均承载着传承时空的使命,它们通过人人、代代相传。它们既来自于人民,又深藏于人民。不仅人民的行为、语言、心理时时反映着民风、民俗,迄今留存的建筑、崖刻更是民风、民俗的物化表现。人民置身其间却不为其所累,受其规范又受其保护。 此次考古人西游一大收获,即为问俗。途中,伫立于石渠草原中的松格嘛呢石经城,整个石头城用千万块石片堆砌而成,建筑构筑无任何框架,石片间未用任何粘结材料,却历经数百年而不倒,至今仍在继续堆砌中,这种特殊的建筑方式堪称一个奇迹。而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雪山下的宝库”之称的德格印经院,传承着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雕版印刷技艺。作为印版史籍的积累保存者,院内藏版库储存了数量超过20 万块的用于雕版印刷的书版。经架上重重叠叠摆放的木刻印版,在传统的藏式建筑和精美的壁画、雕塑外,更提升了德格印经院不同于其他的独特魅力。在追求高效率、高利润,现代化、机械化的时代大潮中,如德格印经院,几百年如一日,始终坚持传承,秉持本心,使雕版印刷技艺一代代薪火相承,显得难能可贵。迄今,德格印经院仍按照传统的十余道工序,从原材料加工、书写、刻制、制版、造纸、印刷、装订,进行着雕版印刷的工作。连通川、滇、藏地区的“茶马古道”上唯一还在继续生产盐的西藏昌都芒康井盐田,“从择地凿井,到搭建土木结构的盐田、晒盐、贩运,均保留原有技术和形式”“发展至今,盐井盐田的建构、生产方式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原始盐业生产活化石之一”。除此之外,西藏江达埃拉山口的美女与美酒、西藏拉萨布达拉宫虔诚而愉快的转经老奶奶,均给考古人留下了极深的当地民风、民俗印象。 古道·遗风·求佛 众所周知,佛教产生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最广泛的说法是,早在汉明帝时,中国使者就西行至西域广求佛法与佛典。文献记载,北魏僧人宋云、惠生即沿着长安至鄯州路线,到达塔里木盆地南缘鄯善和于阗,再去往中亚、印度。所行路线,与唐蕃古道陕西段、甘肃段大体上重合。也就是说,文献记载的僧人西行路线,与唐蕃古道陕西段、甘肃段基本一致。而此次考古人西游发现,“从青海玉树至四川石渠,再至西藏江达、昌都、察雅、芒康,南北贯通,更有林芝第穆萨摩崖碑铭、工布江达洛哇旁卡摩崖造像,东西呼应,似乎形成了一条同唐蕃古道并存的佛教文化传播路线。它以青海玉树为节点,南连南诏,西通吐蕃腹地,北接丝绸之路”。唐蕃古道上,贝纳沟摩崖造像、勒巴沟摩崖造像、须巴神山摩崖造像、俄热寺、照阿拉姆摩崖造像、烟角村摩崖造像、西邓柯摩崖造像、德格印经院、瓦拉寺、强巴林寺、查果西沟摩崖造像、洛哇旁卡摩崖造像、大昭寺、查拉鲁普石窟等遗址、遗迹,用一个个点,勾勒出一条可实地踏查的佛教文化传播路线。 考古人的2014 唐蕃古道考察,其所行所历,一一记录在《从长安到拉萨》一书中。借用书封上的话以结尾:“而今重走,虽山河依旧、史迹历历,却已地名数易、物是人非。遂特书此纪,展古道新颜,忆古道春秋。” (《从长安到拉萨:2014 唐蕃古道考察纪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年4 月出版,定价198 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