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历史考据 >

赫连夏历史地位的再思考

http://www.newdu.com 2017-10-13 文汇报 徐冲 参加讨论

    铁弗部于5世纪初建立的赫连夏,立国朔方,兼有关中。北魏统一华北后,赫连夏成为了“五胡十六国”之一。实际上铁弗部与拓跋部一样,都成形于西晋的塞外农牧交错之地。他们所建立的国家,也与入塞部族所建立的五胡国家形态不同。从五胡时代到北朝的历史进程,是由北魏与赫连夏共同完成的。
    前言
    在西晋的短暂统一之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叶,中国北方经历了百年以上的混乱时期。王朝更迭频繁,割据政权林立,更为重要的是,大量异民族活跃其间,构成了诸多政权统治阶层的主体。这段时期一般被称为“五胡十六国”,与西晋流亡精英在长江流域建立的东晋一起,共同构成了连接西晋与南北朝之间的历史阶段。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诸政权,可以简单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据有华北地区汉晋以来的腹心地带(以关中平原与河北平原为代表),与此相应,其统治者自称“皇帝”/“天子”,在法统上以接续之前的西晋王朝为己任,同时对南方的东晋国家保持敌对态度。这类政权可称“天下国家”,包括汉/前赵、后赵、前秦、前燕、后秦、后燕。与此相对,另一类只是割据于汉晋以来腹心地带以外的边缘区。其统治者或者没有称帝的野心,接受“天下国家”或东晋的册封;或者虽然称帝,但不曾据有中原腹心。这类政权可称“边缘政权”,包括成汉、“诸凉”、西秦、南燕、北燕等。
    按照这一分类标准,赫连勃勃所建立的“大夏”虽然也被置于“五胡十六国”之中,但显得有些异类。一方面,赫连夏立国朔方(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地区),同时兼有关中地区(今陕西省)达十年之久。勃勃先称大夏天王、大单于,自东晋手中夺取长安后即称皇帝。又命统万城四门东曰“招魏”,南曰“朝宋”,西曰“服凉”,北曰“平朔”,显然自我定位也是继承汉晋法统的“天下国家”。然而赫连夏的历史地位却远不及前述五胡十六国中的诸“天下国家”,“暴君”赫连勃勃更是与失败的夏国一起,被后世铭记为这一时代的负面典型。
    赫连夏难以按照“五胡十六国”的传统理解进行归类,其实恰恰暴露出了以上传统理解存在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实际上在于同样也难以按照以上分类标准进行归类的北魏。本文试图通过重新梳理铁弗部与赫连夏的历史,特别是其与拓跋部和北魏历史的纠缠和比较,对从“五胡十六国”到“北朝”的历史脉络进行再把握。
    “五胡”与“十六国”
    以拓跋部为核心建立的北魏,一般被认为是“五胡十六国”时代的终结者。这首先是一个历史事实。自道武帝拓跋珪于386年建国后,北魏在数十年时间里先后攻灭后燕、赫连夏、北燕、北凉等政权,完成了华北统一并成功维持了近百年,结束了西晋永嘉之乱以来中国北方长期的混乱局面。所谓“北朝”的概念,也是从北魏开始算起的,正与刘宋取代东晋进入“南朝”时代相对应。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五胡”和“十六国”作为一种历史观念,包含着对于指称对象的否定。“五胡”指匈奴、羯、鲜卑、氐、羌五个异民族,对应的是在西晋之后先后据有华北腹心地区、取得正统地位的汉·前赵/后赵(匈奴、羯)、前燕/后燕(鲜卑)和前秦/后秦(氐、羌),即前述的“天下国家”。但是,正如“五胡乱华”之语所示,“胡”是与“华”相对的带有负面色彩的称呼,意味着非正统。尽管这些“天下国家”都以继承汉晋正统为自我标榜,但“五胡”的称呼意味着对他们的这一自我定位的否定。
    “十六国”也是如此。这一称呼来自北魏崔鸿所撰《十六国春秋》一书,时在5世纪末自平城迁都洛阳之后。崔鸿自述此书是在五胡国家各自所修撰的“国史”基础上撰写的。既为“国史”,可以想象其中“天下国家”的自我定位也是领有天下的“王朝”。但崔鸿使用“十六国”这一称呼,显然是在书法上否定了他们的自我定位,而将其贬斥至与前述“边缘政权”一起构成“十六‘国’”的地步。
    虽然并不明了北魏在国家层面是否使用“五胡”和“十六国”的概念,但可以从《魏书》的结构中一窥北魏对五胡国家的态度。魏收所修《魏书》成于北齐,而其基础是北魏在迁都洛阳之后所撰的纪传体国史。其中五胡国家的列传被集中置于卷九五和卷九九两卷。夹在其间的,则是《僭晋司马叡》、《岛夷刘裕》等与北魏敌对的东晋南朝国家。这种结构应该可以反映北魏国家对五胡所持的贬斥立场。
    不过这一立场是北魏孝文帝在太和十四年(490)调整王朝德运的结果。所谓德运,指王朝与五行——金、木、水、火、土——之一相配,并按照相生次序循环不已。中国古代王朝自西汉后期确立五德终始说后,历代皆有重视。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建国后,定自身为土德。土德上承火德、木德和水德,各自对应前秦、前燕和后赵。而后赵之水德,承自西晋之金德。北魏以自身为土德之举,意味着承认之前五胡“天下国家”的自我定位,承认他们对汉晋天下的领有。但到了太和十四年,北魏通过改自身德运为水德,否定了之前五胡国家的正统性,直承西晋之金德。这一措施与孝文帝意欲将北魏书写为“华夏国家”的多种努力相表里。“五胡”与“十六国”概念的出现,自然也在其中。
    因此,今天当我们使用“五胡十六国”的说法时,应特别注意其中包含了北魏迁都洛阳后所形塑的历史观念。通过这一历史观念的形塑,北魏实现了自己与“五胡十六国”历史的切割,成为汉晋“天下国家”的正当继承者。这种历史观念当然并不等同于平城时代乃至更为古老的代国时期的北魏历史本身。
    赫连夏成为“五胡十六国”之一,同样也是为这种历史观念所形塑的结果,并且与早在平城时代就已经形成的拓跋部对铁弗部的敌视态度相互作用。在思考“五胡十六国”历史时需要警惕的,不仅仅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历史观念,也包括站在“胜利者”北魏的立场对之前的历史进行单线逆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