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域,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从《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中,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直气壮,到电影《英雄》中秦始皇所言:寡人要率领大秦的铁骑,打下一个大大的疆土的霸气外露,说的都是疆域大小的问题。历史上每一个封建王朝的疆域面积都不相同,除了向东无法扩大之外,西、南、北三个方向的疆域都是随着朝代的更替不断变化的。发源于岐山的西周王朝,当时统治面积有多大,又是如何实行“礼乐治天下”的呢? 且看文字中的记载 兴于岐山之下的西周,疆域有多大? 有一句简单的总结:东自大海,西抵羌戎,北达鬼方,南至荆楚。 够大。但这说法靠不靠谱?我们从东南西北四面挨个看。 那时候交通不便,西周要控制大海边的地方不容易。如果大海边的人造反了,地处中原的周王朝,要到啥时候才能知道啊。做一个简单的计算,清朝康熙年间收复台湾的时候,军事情报每天通过驿站传送。这其中有三个要素:马、路、驿站。正常蒙古马一天行走 8小时可达 60公里,汗血马的冲刺速度为60公里每小时,当时为了传递公文等需要修建驿站,一般加急公文的速度是日行 300里,最快的加急公文是日行 600里,也就是影视剧中常常听到的“ 600里加急”。且用厦门来算,距离北京 2053公里,也就是说,一个单趟就得跑七天。想想清朝的路、马匹的保障、驿站的便捷,这在西周时期,可都是不敢想象的。从西周都城到东海之滨,估计怎么着也得十几天吧。想想就后怕,司马懿奇袭上庸,才 10天;英桑战争,才 38分钟。不过周王解决了这个问题,把伐商第一功臣姜子牙分封到齐国,也就是今天的山东一带,有忠臣驻扎于此,可高枕无忧了。 好了,东边看完了把目光转到西边。西边的羌戎是游牧民族,对于与自己意见不合、产业不合、性格不合、文化不合的部落,一直秉承一个原则:来了就打,打了就走。这样的风格哪有啥像样子的疆域可言,这“西抵羌戎”,到底有没有一个准地界,不好说。这个时候,需要区分羌戎和西戎、犬戎的不同。其实说起来他们都是地处我国西北部的少数民族,不过犬戎的称呼只在西周时期盛行,《诗经·绵》中记载: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作为部落首领,古公亶父为啥带着族人至于岐下,就是为了躲避犬戎部落的不断侵扰。与犬戎不同,羌戎这个称谓存在的时间很长,到了唐朝边塞诗歌盛行的时候,王昌龄还在其《箜篌引》中写道:“卢溪郡南夜泊舟,夜闻南岸羌戎讴。”另一位不太著名的诗人张乔,也在作品《再书边事》中这样写道:羌戎不识干戈老,须贺当时圣主明。如今比较统一的意见是,西周时候的羌戎大概在今天的陕甘交界一带。 再来说说鬼方。史载,鬼方是商周时居于我国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居匈奴北和康居北。其活动载于《汲冢周书》《易经》《山海经》《古本竹书纪年》《史记·殷本纪》和出土于岐山的小盂鼎及商周甲骨卜辞中。那时,漠南地区多次发生讨伐鬼方的大规模战争,甲骨卜辞载“鬼方易”,即鬼方向远方逃走或迁走。考古研究认为,鬼方迁到了南西伯利亚东起贝加尔湖西至巴尔喀什湖一带。商帝武丁,曾发动大规模的讨伐鬼方的战争,正如《周易·既济》所载:“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鬼方到底在哪里呢?据史书记载,今天的延安地区,曾经是鬼方完全控制的地方。这下知道大概范围了吧。 再来看看南方。从商代开始,北方人就以荆楚来称呼江汉地区(今天的湖北省境内,武汉城市圈附近)的南方地区和这里的少数民族。《诗经·商颂》中有这样的描述:“维女荆楚居国南方”。其实构成荆楚民众主体的并不是江汉流域的原住居民,而是原居北方的祝融部落的一支,这支部众迁移到江汉流域,不断与周围的庸、巴、陆浑、百濮等相互融合,逐渐发展成强盛的荆楚大族。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公认的,西周对地方的管辖分为两种,一种是直管,类似于今天的直辖地区,一种是托管,也就是通过分封国家来完成。我省的汉中地区,一直被认为不是周王室的直管区域,但去年的一次考古发现,让这个观点有所动摇。去年七月份,省考古研究院在汉中首次发现了一组西周时期的青铜编钟,从形制、纹饰、铸造特征来看,应属于西周晚期编钟中的“甬钟”。作为西周时期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甬钟”的出现表明,该区域应该不是普通的分封小国,而是周王室的直管区,曾经住着周王室的重要成员。 金文中的地图故事 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三藩之乱中,吴三桂对驻守陕甘一带的王辅臣许以高官厚禄,王辅臣遂起兵反清,康熙面临叛军势力从东南到西北连成一片的不利局面。这时汉将周培公劝降王辅臣成功,让清朝少了西北的顾虑,后来周培公却因受满族官员排挤,到盛京(今沈阳)出任提督。就是在提督任上,周培公忍受病痛,为康熙制作完成了《清朝疆域图》,让康熙感动万分。 有一个问题出现了:清朝时候,布匹很常见,纸张也早被用于书写,可是在西周时期,人们记录还用的是竹片串联起来的简牍,每个竹片写不了几个字,还重得要命。这时候要制作自己国家的疆域图,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怎么办?难不成要铸造在青铜器上? 其实据史料记载,战国时已有地图的绘制和使用了,结合古文献和出土考古资料可以发现,秦朝时期各个郡县已经有比较详细的地图资料了。 西周时期,是否有绘画而成的地图,需要从多个侧面来考证。 首先,西周人绘画能力如何? 古代没有相机手机摄影机,想把某人的音容笑貌记下来,惟有画像。古人所建宗庙中,往往有先祖画像以供祭祀,今天我们还能在故宫等地看到明清时代达官贵人为其先祖所做的画像。此外,如唐朝时期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画像,甚至以前的海捕文书,也是用的画像。 单看宗庙中用来祭祀的人物画像。这种画像最早记录出现在《楚辞》中。《楚辞·招魂》云:“像设君室,静闲安些。”清初朴学大师顾炎武指出,这种在君室设立画像的礼俗是从战国时代开始的,他在《日知录》中对其进行了考证:尸礼废而像事兴,盖在战国之时矣。 其实从目前出土的西周时期金文资料可知,在周王朝宗庙里为先祖绘制图像的礼俗已经是常见的了。西周无叀鼎和善父山鼎的金文中,均有“图室”字样。其中无叀鼎铭中有“王各 (格 )周庙,灰于图室”的字样,而善父山鼎铭中有“王才 (在 )周,各(格 )图室”的记载。出土于凤翔的散氏盘中,也有“图”字,不过具体意思,学界看法不同。 现在,我们要搞清楚的是,有了绘画能力的周人,是不是会画地图? 《周礼·地官·司徒》中说,周代设大司徒一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不过遗憾的是,西周金文中虽有“司徒”“冢司徒”,但是否“掌建邦之土地之图”却无从证明。不过在《史记·刺客列传》中有记载,战国末期燕国太子派荆轲去刺杀秦王嬴政,先以樊於期头及燕国地图献之,“秦王发图”,乃至“图穷匕首见”,可见战国末已有地图的绘制与使用了。 画图的条件成熟了,有没有具体的画作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曾经登载过一篇文章,其中讲到 1954年江苏烟墩山西周墓葬中出土的西周早期的俎侯簋。据文章介绍,其金文中既有武王成王时期的军事地图,也有其时的“东国疆域图”。其金文云:隹 (唯 )四月辰才 (在 )丁未,□ (王 )眚 (省 )武王、成王伐商图, (诞 )眚 (省 )东国图。我国著名的文字学家唐兰先生在考证这段铭文的时候确认,这两个“图”是地图,并指出这两句“是先查看伐商图,乃查看四国地图”。此外,出土于扶风庄白村的史墙盘,其铭文这样写道:“ (越 )武王既殷,微史刺 (烈 )且 (祖 )廼 (乃 )来见武王,武王则令周公舍 (宇 ),于周卑 (裨 )处”。此文肯定了微史列祖从周武王开始就被分封在“周”居住,这也正好说明“周”就是今天的周原,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周王直接控制区的所在。 正是通过金文中零星的记载,才有了西周“东自大海,西抵羌戎,北达鬼方,南至荆楚”的范围划定。 分封制的便利与混乱 据史料记载,西周的疆域面积达 340万平方公里之广。相比起商朝的面积并没有增加太多,不过西周对今天的辽宁、四川、重庆一带的控制有所加强。 为了管理好这广大的疆域,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前提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这些封国的领导者,成为一方诸侯。 史载,周朝疆土北方封国燕,已到达了今辽宁喀左、朝阳一带,西面至今甘肃渭河上游,西北抵汾河流域霍山一带,东面的封国齐鲁到了山东半岛,南至汉水中游,东南抵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势力所及还可能到巴蜀一带。通过分封制,西周的政权得以巩固,同时也使得王室和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系得以加强。 不过凡事不能过头,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太多了。 当时分封有功臣、子弟、敌对、帮佣四种情况。例如,武王为了让商纣王的儿子武庚有祭祀之地,给他们也在商丘一带封了宋国。武王又封了自己的三个弟弟在武庚周围监视武庚。武王死后,武庚图谋复国,而当时周公旦一心辅佐成王,武王的三个弟弟便和武庚联合造反,还好反叛很快被平定。 除了姬姓分封之外,异姓诸侯国多为功臣、前代贤王和归附小国,主要有齐、吕、申、陈、宋、蓟、焦、祝、杞、纪、许、楚等。另外还有其他一些诸侯国,如越、英、舒、黄、莒、奄、郯、莱等。 100多个诸侯国,在分封之初确实巩固了西周统治,但到了后来,诸侯国日益强大而周王室羸弱,便有了以“尊王攘夷”为口号的春秋五霸之首齐国和后来的战国七雄。东周列国的精彩故事,也从分封制开始埋下了伏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