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函谷关被视为关中与关东的分野坐标。而函谷关所在的崤函古道,因地处豫西,也被称为豫西通道,在秦与关东六国的纷争中一直处于战略要地。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宋杰曾撰文对此历史地理位置的军事价值进行分析,摘编如下。 众所周知,地理环境是人类进行战争的客观物质基础,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地理条件,是交战获胜的重要原因之一。战国时期,秦与六国的军队统帅在策划、指挥战争时,也充分地考虑了山川、道路、城市、人口、资源等各种地理因素对军事行动的影响,从公元前314年秦完全占领函谷地区到公元前270年范睢拜相,选择函谷关所在的豫西通道作为主要的行军路线和作战方向。 函谷关之所以受人重视,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是因为它扼守的豫西通道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价值。当时秦与六国都认为,经过豫西通道进攻对方最为有利,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豫西通道的距离最短。华北、江汉平原与关中平原之间距离最短的便是豫西通道,其路线几乎是笔直的。秦国由这条路线东进中原乃一捷径,对企图攻入关中的诸侯联军来说也是如此。 第二,距离韩、魏国都最近。从六国地域分布来看,与秦利害相关的是韩、魏两国。它们在晋南、豫西的土地与关中平原相邻,在秦卧榻之侧,边境冲突持续不断,秦面临着两国最现实、最直接的威胁。要想向东方扩张,首当其冲就是韩、魏的领土。此外,秦国这时实力强盛,山东各国大多不敢单独向秦主动进攻,往往是组成联军,合纵伐秦。韩、魏都城所在的豫东位置适中,交通便利,燕、赵、齐、楚等国的军队奔赴集结较为方便,此地又离豫西通道甚近,所以诸侯联军多选择这条路线伐秦,函谷关一线就成了秦国的主要防御方向。 第三,可以利用周王室统治的洛阳地段。豫西通道中途的洛阳盆地是周王室的领土。对秦和六国来说,采用豫西通道做大军的运动路线还能从中获得以下好处:首先,周王室力量微弱,只能保持中立,任凭各国军队假道通过,进军一方出入巩、洛不用攻城夺邑,既节省了时间,又保存了兵力。其次,军队过境时还可以向周王室索取给养,减少后方长途运输的负担,周王室通常不敢拒绝。再次,周王室虽然实力弱小,但名义上仍为天下共主。秦若想征服六国,成就帝业,操纵和接替周王室是必不可少的两步举措。 第四,不用涉渡江河。商洛、南阳通道和晋南豫北通道除了路线曲折、距离较远之外,后者还有晋陕边界的黄河天险阻拦。在古代低劣的技术条件下,大军渡过无法徒涉的河流是相当困难的。秦如选择晋南豫北通道为主攻路线,自然地理条件不是很有利,山东六国也不愿走此道伐秦。穿过豫西通道则不必涉渡江河,这对军队运动是较为有利的。 第五,受到的抵抗较为薄弱。秦攻占崤函以后,魏在豫西几乎没有城邑。秦国兵出函谷,进攻豫西通道,沿路遇到的抵抗相对较弱。 综上所述,豫西通道对秦与合纵诸侯进攻兵力的运动是利多弊少,所以被当作主攻方向的行军路线;而函谷关又是这条通道西段的咽喉要地,故而成为秦与六国诸侯殊死相争的战略枢纽。桃林地段的大路,“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曰天险”。函谷关设在这条谷道的中途,背依稠桑原,面临弘农涧,群山雄峙,涧水横流。敌军无论从崤山南北哪条道路而来,都要经过这座关隘,而险要的地势加上重兵防守足以使其却步。 秦如控制函谷,退可以守住关中门户,保八百里秦川不失;进可以出兵豫东,争雄天下。函谷关设立后,由于地势险要,防卫坚固,抵御诸侯联军进攻时多有胜绩。 (摘编自李久昌主编的《崤函古道研究》 张清俐/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