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李笙清 “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玉食皆入口,此饼乃独绝。沾巾银丝透,举头相思愁。儿女坐团圆,杯盘散狼藉。”这是生于清代嘉庆年间的诗人袁景澜的一首《咏月饼》诗。诗中对月饼的制作、中秋佳节万家团圆的民俗及民间亲戚、邻里之间以月饼相互赠送的社交情景进行了形象的描述。 作为中秋的节令性食物,吃月饼、送月饼的习俗经过代代相传,几乎成了中秋节的标志,在各种典籍、诗词、明清小说中屡屡见到。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就写下过“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诗句,诗中的“小饼”指的就是月饼,月饼里的馅料包含“酥与饴”,可见那时候的月饼就已经别具风味了。 中秋临近之际,笔者在藏友处看到一件清代制作月饼的模具,上面仿佛还依稀残留着一丝月饼的清香,抚摸良久,心中竟有了一丝怀古的感概。 这件月饼模具木质,长方形,上正下尖,下端手柄部分四边圆润,而且明显比上端薄一些。正面中上方平滑光洁,按月饼形状开凿有一大一小两个圆形模具凹槽,大槽在上端宽处,内部直径10厘米,深3厘米;小槽位置在中间偏下,内部直径6厘米,深2厘米。两个凹槽圆圈外壁凿有排列整齐、间距统一的竖形边牙槽,底部有花形图案,十分精美。刀法细腻规整,印纹凹凸有致,布局、大小协调合理,可见制作者的雕刻技法十分精湛。 模具为老梨木制作,材质优良,纹理细密,结实厚重,品相、包浆完好,没有任何虫蛀、皲裂。背部上方分两行行书竖刻“乾隆四十二年,李西宅”等字样,字迹遒劲有力,入木三分。“乾隆四十二年”为公元1777年,可能是制作这件月饼模具的时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而“李西宅”则极有可能是制作这件模具的工匠姓名。 月饼模具俗称“饼模”,大小不一,造型各异,多用于月饼作坊,亦有普通人家使用的。其材质多样,尤以木质最多。外观形制主要有长方形和方形,一般都有手柄以便于手持操作。模具深浅不一,图案主要有花形、圆形、动物形、嫦娥奔月、龙凤呈祥、麒麟送子及吉祥文字、符号等多种,多以吉祥美好寓意。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今的月饼无论是花样、品种,还是制作工艺,都有了巨大的进步,古时“糕模”制作月饼的模式早已被岁月淘汰,古时留下来的众多月饼模具,已成为藏家收藏的对象,如安徽合肥的源泉徽文化博物馆,就收藏了从元代至民国时期的月饼模具500余件,小者如分币,大者若脸盆,堪称集旧时月饼模具之大全了。 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中秋节令食品月饼更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精粹。今天,当这历经二百多年岁月沧桑依旧完好如新的月饼模具出现在眼前,抚摸着它深深的纹路齿痕,想起那时的月饼制作过程,深深敬佩前人的勤劳和智慧,不禁心潮起伏,对中秋文化又多了一份美好的遐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