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文化主体构建传习模式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贵州日报 王小梅 参加讨论

    
    野生苎麻产品本报记者王小梅
    在贵州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下,世界银行资助贵州农业开发项目在国家级贫困县进行项目试点,对创新性农村自我造血式扶贫给予关注和支持。在这一项目的支持下,纳雍县正在寻找传统野生苎麻的种植。
    11月中旬,记者在纳雍苎麻合作社采访传统苎麻的生产保护。在去纳雍县龙场镇杓座村罗家寨的路上,小花苗(苗族的一个支系)同胞去赶节吃酒的身影行走在路上,大裙摆花裙随走路的节奏摇摇摆摆,远远望去,可分辨裙子上的刺绣是电脑制版机器加工的。那些古老的穿在苗族姑娘身上泛着古老文明符型体系的手工刺绣,在日常生活中依然泛着光亮。
    农村青年不断强化文化主体认同
    “这个是星宿花。我们苗族就是从黄河一带出来,经常就是晚上的时候行走,那个时候就用天上的星星来定位方向,四个方向就代表东南西北,里面这个是星星,为了纪念,老人们就把它绣成花纹了。”
    刺绣妇女李晓云的讲述,令人迷恋。这些色泽艳丽、图案精美的小花苗族服饰,绣上一件十分不简单,不仅要耐性地一针一线地绣,更要在刺绣的过程中去回忆,去品味老一辈流传下来的故事,当祖先的记忆和个人的情感附着在一件手工刺绣苗装上,那些古老的文化顿然复活了。
    据了解,当地一些打工回村苗族青年在城市生活的外界交往中,不断强化自我对村子里生长出来的文化的主体性认同,开始以自我的知识体系来观察、收集和告知文化的细部故事,在外来者关于小花苗“背在身上的史书”以及背上绣着的是战时城池的诸多解读中,增加了更多本地化的讲述和多元的表达方式。
    小花苗女装蕴含丰厚的古老文明体系,苗族妇女们头盘红黄色高髻,身着绣有“蚩尤城”花衣,下穿百褶裙。服饰花纹涵盖史前本民族生活信息,安居、迁徙、定居过程中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其挑花刺绣技艺难度大,花纹形、音、意含义俱全,一块绣片叠入众多刺绣文字,表达小花苗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这些染出厚重色彩的文明衍生,在日常生活中慢慢消解。而这些手工的消失,不仅仅是一件件刺绣消失了,不仅仅是人们更新了自己一件件古老的衣服,而是以其为媒介的一个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叙事和表达,慢慢消失在这个时代。
    多方参与构建非遗传习模式
    据接待我们的乡镇干部介绍,龙场镇常住人口5万人,小花苗同胞4000人。不少苗族少年从初中毕业就出外打工,直到中年才会回到村子照顾孩子和老人。外出打工的青壮年,离开文化生活空间和乡土疏离感增强,回归乡土,只有到做仪式跳花场的时候,他们才会穿上传统衣裳。
    龙场镇杓座村,是一个100多户小花苗聚居的村子,一种从世界向本土辐射,本土向世界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形态在这里实践,并在多方参与的形式下构建多元的非遗传习模式。
    打工回村的罗飞扬等3个苗族青年,在2011年成立贵州复临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他们执行的世界银行支持项目,推进杓座村小花苗传统苎麻的种植,在小花苗服饰、刺绣、蜡染等方面,试图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走本土文化为基础的国际化传播和市场化道路。
    在世界银行资助贵州农业开发项目的支持下,罗飞扬他们的公司寻找传统野生苎麻,分到家庭进行种植,今年已经组织20多户村民种植30多亩,每户能增加收入4000元收入。每个妇女织布一米可获16元,最高者每天织布收入150元。30亩苎麻产量,足够100多个苗族妇女织一年的布。预计明年苎麻的种植量将达到500亩。
    记者在村子的展示厅看到,织布机上苎麻光亮亮地排排拉直,苎麻织成质感柔软的夏布,是做衣服的天然好材料,在日本被奉为绝佳布料。从种植到加工成苎麻布,在当地市场上开始受到人们青睐。贵州复临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去年的苎麻布料销售额达到132万元,常年有130多人在公司做工。
    在文化传播中寻找市场
    以10万元起步的贵州复临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之初即组织28名农村妇女历时168天,共同制作世界第一长刺绣《清明上河图》,销售180万元,参与妇女每人收入2.6万元。2011年,该村成为贵州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如今,罗飞扬给外来者讲述现代苗绣《清明上河图》的传奇故事,并作为当地的农业专家,在纳雍县昆寨乡、新房乡,向农民群众讲解这幅刺绣对于妇女们的意义:使用人工4368个,每人平均工资12816元……在场的许多苗族妇女纷纷加入:“我们也能做。”报名参加刺绣的人员增加到500人。
    “苗族妇女只要一根针,就可以改变一个家庭。公司女员工每个月的工资都是3000多元……”当地妇女马正兰说,如果按这个数计算,苗家妇女刺绣一个月,也比男人种一年庄稼、养一年的猪划算。
    为让许多不识字的苗族妇女在家门口转型当工人,能按点上班,按月领钱,实现脱贫致富,同时进一步提升民族工艺品档次,打造纳雍民族特色品牌,让公司产品迈出贵州,罗飞扬拟建“纳雍九黎山苗族工艺园”,启动绣作中国《十大名画》,总投资480万元,将为当地农民妇女提供150人以上的新增就业机会。在现场,记者看到《十大名画》项目已经启动,几幅已经完工的名画绣品已经在展厅桌子上摊开。
    罗飞扬希望打出民族名片,让世界了解小花苗的文化,知道刺绣的存在和价值,在文化的传播中找到市场,在市场的推动中传承小花苗的文化。这几年,罗飞扬开始走出去,到国外去传播小花苗文化,他希望能卖出更多的小花苗刺绣产品。
    从复制名画到种植苎麻,从快速挣钱做老板的理想,到慢慢沉淀到从最基础的工作,从最初的本土力量探索到深入本土声音和意识体系的传播、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杓座村呈现出多元群体参与国际化开放性的格局,这正是我们在杓座村得到的启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