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官衙街,集中了青堆子最老的一批建筑。 青堆子门楼里的佛龛。 城垛型屋脊。 ▲这座门楼造型简洁,却让人过目难忘。门楼上还有镜子、孙悟空等避邪物品。 青堆子民居大门上的彩贴。 墀头及屋檐的瓦当滴水。 过年贴彩、供宗谱、竖灯笼杆、做属相灯、拜灯官、舞龙灯、放海灯……这些年俗文化在庄河青堆子古镇都曾经非常流行,有些甚至一直保留到现在。青堆子不仅是辽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古镇之一,也是辽南地区最讲究过年气氛的地方之一。 据统计,青堆子镇现在仍然保存着4200多间老房子,它们大多是修建于清代、民国年间的传统民居。青堆子的居民以山东移民为主,中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边疆文化、海洋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颇具特色的 青堆子年俗文化 用完后蒸熟吃掉的属相灯 贴彩的习俗源于山东,传统的彩是用红、绿、黄、蓝、紫五色纸刻制而成,图案有铜钱纹、万字纹、方胜以及吉祥文字等。现在的彩多为印刷品,有的已经不再镂空。到了春节之前,在青堆子各地的大集和农贸市场上都能买到,贴彩的数量通常为单数,一般门框上贴五张,窗框上贴三张。在过去生活困难时期,也有门框上贴三张、窗框上贴一张的,在彩的上面还要贴一张横披,看上去非常喜庆。 青堆子人过年还有供宗谱的习俗,仪式相当隆重,家里没有宗谱的,也要写个三代宗亲的牌位供上,供器通常为五件,五碗供饭、五碗供菜、五双筷子。供馒头为三层,最下面一层为三个小馒头,上面两层各为一个大馒头。宗谱悬挂在带“福”字的中堂之上,两边挂着对联,上面有横批,非常讲究。宗谱从除夕晚上开始供,一直到初三“送年”时取下来收好,福字中堂则一直要挂到正月十五。 在元宵节之夜点属相灯,是庄河地区最具特色的年俗之一,青堆子同样也不例外。属相灯通常是用豆面制作,家里人属什么就做什么,每个人一个。等豆面属相风干后,将其粘在纸壳子上,在其右边再粘上一个放蜡烛的座,插上蜡烛后就成了属相灯。通常每家还要在水缸中点上一盏鲤鱼灯,祈求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年年有余。过了正月十五之后,属相灯和鲤鱼灯就可以收起来了。在生活困难时期,属相灯用完后都要蒸熟吃掉的。 青堆子因港而兴,过去有不少人以打鱼为生,因而形成了祭祀海神娘娘的独特年俗。从正月初十开始,渔民家家户户都开始扎制海灯,从正月十三凌晨起,渔民以家庭为单位,祭拜海神娘娘、许愿、祈祷。晚上吃过“上船饺子”后,便拿着扎制的海灯到海边漂放,用竹竿把海灯推向深水,顺风漂向远海。 灯官节是满族的传统节日,又称灯官会或拜灯官,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四至十六举行。在辽南地区的复州城、金州、青堆子等地,过去都有过灯官司节的习俗。所谓灯官,就是管理灯火的官,通常由乞丐头饰演,负责检查防火和灯亮不亮,他身着旧官服、旧官帽,由小叫花子们抬着。遇到不符合标准的,就罚1包至5包蜡烛。以前青堆子过元宵节还有舞龙灯的习俗,耍龙灯是回族人的传统,随着回民迁移而至,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回汉两族共有的习俗。到了这一天,天还没黑透,周围十里八乡的人就早早赶来了,把街巷挤得水泄不通。到处灯火通明,叫卖之声不绝于耳,热闹极了。 多姿多彩的青堆子民居 刻有福、禄、祯、祥、元的屋檐装饰 青堆子古镇主要有太平街、财神街、鱼市街、下街四条街道,整体呈“井”字形布局。太平街、财神街为南北走向,鱼市街、下街为东西走向。在伪满统治时期,财神街两边分布着专卖局、邮政电话局、警察署、海关等机构,因此青堆子人又称其为官衙街。太平街现在叫青海路,下街叫海滨街,两条街道呈“丁”字形交叉,是现在青堆子的两条主要街道。青堆子的老房子大多沿这两条街道修建,临街房屋以商号、门市居多,大门多是面街而开。 青堆子的民居以硬山顶土木建筑为主,建筑材料则主要有石头、青砖、小瓦、木料等,也有部分红砖、大瓦的房屋,甚至还有少数是土楼及海草房。在鼎盛时期,青堆子镇上有知名的大院20余座,小型四合院20多座,土楼9座。有些大院有临街房屋七八间,一溜青砖小瓦,屋脊高高翘起,看上去非常气派,部分房屋还融合了拱形门窗、瓷砖贴面等西方建筑元素。 中国传统民居一般有五条脊,包括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为屋顶最高的那条脊,垂脊与正脊垂直,呈“人”字形分布。讲究的人家还会在正脊上装有鸱吻,四条垂脊上各排列着五个蹲兽,俗语“五脊六兽”便由此而来。中国传统建筑多为土木结构,以兽镇脊,有避火消灾的寓意。青堆子的民居多为清水脊,很少有安装鸱吻和走兽的,这也是北方传统民居的普遍特征。 青堆子民居的屋脊造型多种多样,有用砖石砌成的实心脊,也有用小瓦扣合而成的空心脊,还有北方不太常见的垛形脊。屋檐、山墙、墀头等处也是中国传统民居的重点装饰部位,屋檐处的瓦当、滴水可以保护墙面、椽子等不受雨淋,墀头位于房檐之下、山墙与前墙的交接处,比较讲究的民居,都会对这些地方进行装饰,或刻有松、竹、梅、鹿、宝瓶等图案,或刻有福、禄、祯、祥、元等字。这些装饰大多在“文革”中损毁,或被铲掉,或被涂抹,保存完好的非常少见。 青堆子的房子多建于花岗岩底座之上,墙壁有石质、青砖、砖石混砌等多种,有的还用砖石砌成各种不同的图案,看着非常漂亮。在一些讲究的房屋山墙上,还有用方砖砌成的搏风板,并刻有吉祥图案。搏风板是悬山顶建筑的常见构件,其作用是保护侧面的梁架不受风雨侵袭,用在硬山顶房屋上主要起装饰作用,一方面显示了房主建造房屋时的用心程度,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青堆子当年的繁华程度。 民居中的民俗文化元素 悬挂在门楣上的孙悟空 青堆子的民居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由于这里的居民大多为山东移民,因而其民居风格与中原地区几无二致,其中的民俗文化元素也大致相同,比如大量使用石料,屋脊、瓦当上的吉祥图案,悬挂在门楣上的镜子、玩偶,以及设在门楼里的佛龛等,都寄托了老镇人趋利避害的美好愿望。 在中国建筑民俗文化中,石头有消灾镇邪的作用,如果宅基地冲着路口、川口、城门、狱门等处,或位于塔冢、寺庙、祠社、古战场等之上,动工时就要采用“石头镇压法”避邪,即在地基中放一块大石头,“奠基”一词就由此而来。青堆子的民居多数建在石基座之上,所用石块多为本地产的青色花岗岩。除了避邪之外,石基座还有坚固、防潮等优点。 祈福纳祥是中国传统民居装饰的一个重要诉求,青堆子的民居同样也不例外,在不少房屋的正脊上,都用小瓦扣合成铜钱、银锭等吉祥图案,既能有效减小风阻,减轻屋顶重量,又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而且暗含“金玉满堂”的美好寓意。另外,窗户、门头上的卍字纹棂格,墀头、瓦当、滴水上的寿字纹、菊花纹、卷草纹、心形纹等,都含有吉祥的寓意。 民间认为,镜子具有很强的神秘色彩。“秦失金镜,鱼目入珠”,意思是说秦人失去了镜子,就失去了天下。镜子过去还被巫师、道士用做法器,民间也相信镜子有照妖避邪的作用。古时笃信此道者,在进山时也会背一面镜子。在青堆子不少民居的山墙或门楣之上,都安置有一面镜子,以化解远处的屋角、墙角、屋脊等尖峻嶙峋的形态,以及庙宇、旗杆的所谓“煞气”。魑魅魍魉在镜子面前也无处躲藏,看到镜子里自己的丑样子,也会吓得落荒而逃。 在青堆子下街的西端,笔者还看到两个造型奇特的门楼,一个门楼的屋顶为前坡短、后坡长的“鹌鹑檐”,这种阴阳坡造型增加了院落围合的内向性和私密性,并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感觉;它西面还有一个用砖砌成的城垛形门楼,造型简洁,颇具艺术气息。这座门楼上不但镶有避邪的镜子,还悬挂着一个红色的布偶,手拿一根棍棒,从造型上看应该是孙悟空。红色在民间有避邪的功能,孙悟空又擅长降妖除魔,其用意可谓不言自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