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巫卡调恰》点燃苗寨火塘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贵州日报 newdu 参加讨论

    
    
    
    《巫卡调恰》剧照
    
    《巫卡调恰》剧照王义
    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黄平苗族舞蹈诗《巫卡调恰》(苗语音译:外婆的歌谣)作为贵州省两个入选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节目之一,令人兴奋。该剧采用苗族古老的音乐元素和电子音乐元素,以及现代舞技巧与苗族特有的肢体语汇相结合的方式,围绕苗族最具代表性的“火塘文化”,进行有条理的“艺术二度”再创,具有强烈形式感和逻辑性,饱含着深邃文化底蕴和艺术穿透力的创新型作品。
    一
    “巫卡调恰”,流传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黄平县的苗族村寨,是依存于当地苗族迁徙历史中的一种民间习俗文化,是记载苗族在休闲时的一种叙事性史诗。
    苗族舞蹈诗《巫卡调恰》通过肢体动作形成的舞蹈语汇,其舞步跳跃、欢腾、轻快、舒展,舞蹈动作连贯,结构严谨,刚健有力。让你感受到舞台上涌动出千年的节律,让人们的思绪穿越时空的隧道,将观众们带回到数千年前人类的“崇火情结”,它围绕着氏族的“生存、繁衍、兴旺、传承”意愿,在象征着让氏族永远兴旺的“火塘”,带着永远的思愁,永远的叙述,从古到今生生不息。
    苗族舞蹈诗《巫卡调恰》整个舞蹈表演的内容与当地苗族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数千年的风风雨雨,悲欢离合,为礼以教,整个舞蹈诗的情节就是生存、奋斗的艺术再现。编导遵照鲁迅先生关于“每个人应该遵守生之法则,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的命运上,将个人的生存放在群体的生存里”的法则,展现了当地苗族同胞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及当地苗族特定的审美意识和精神观念,是当地苗族世代相传的无字“教科书”,在传承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
    作为一部完全原创的创新型民族文化作品,该剧从创作之初就被定位为精美、精致和精心之作,将苗族基因里的自由性、差异性和神秘感发挥到极致,打破了传统的空间意识,让时间和空间完全释放。演出共有六幕,分别是《古歌》《不息》《呼唤》《幸福》《兴旺》《外婆的歌谣》。原生态苗族舞蹈诗《巫卡调恰》向观众们展开了一幅幅生动浓烈的高原民族历史文化画卷,写意地刻画了苗族独特而博大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唤起了人们浓浓的文化乡愁空间。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外婆温暖的古歌,
    唤醒沉睡的象征着苗族祖先的枫树女神,
    和从远古走来的精灵,
    生生不息的火塘是外婆一生的守候,
    我们在这里出生
    最终将在火塘边永享安宁。
    火塘是苗族人家最神圣的地方,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苗歌也好,巫傩也好,都是深谋远虑的祖先,为本民族的文化根脉设下的传承形式。
    《古歌》不仅蕴含有丰富的人类早期社会文学艺术的资源,而且还蕴藏着早期人类朴素而又极其深刻的哲学思想。
    随着神秘而深邃的音乐时远时近,
    火塘旁的外婆告诉我们:
    我们从黄河走来,
    迁徙的脚步如此沉重,
    回望的目光从未离去。
    口传心授一直是本民族永远的根本。每当节日庆典,婚丧嫁娶、唱起歌,跳起舞,歌舞里记载着的苗族的起源、迁徙、风俗和历代英雄,一代代传述下来。
    枫树是苗寨的图腾树、风水树、护寨树,
    枫树妈妈用歌声呼唤迷路的精灵回家,
    保佑着村寨平安子孙繁衍。
    蝴蝶妈妈从枫树心中孕育出来后,与“水泡”“游方”,生下十二个蛋,孵出了龙、虎、水牛、蛇、蜈蚣、雷公和姜央。姜央是苗族的祖先,当然“蝴蝶”就是始祖了。苗族先民把这个“蝴蝶”称之为“妈妈”,表示她与其他先民们有亲属关系。一个古老而依然鲜活的民族,历史上经过了多少苦难,就必然留下多少美好和奇妙。
    三
    这个近70分钟的舞蹈,充分体现了特有的苗族特性,感人至深,显示出鲜活的艺术生命力。
    舞蹈是以人体为表现的工具,是有节律、有组织并经过美化的流动性动作来表情达意的时空艺术。因此,创造鲜明生动的舞蹈动作是进行舞蹈创作至关重要的环节。苗族舞蹈诗《巫卡调恰》成功地表现了苗族生存、生活的场景,将一幅极富民族地域特色的风情画卷,用舞蹈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在观众的面前。整个舞蹈中,从每一个舞蹈形体动作的创造,到整个舞蹈的舞台布局,既严谨而又巧妙,通过人体律动的舞蹈语言,展示了一个个动人的场面,揭示了一个热爱劳动、热爱生命的主题。
    为了使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从一开始就能集中、概括地予以展示,苗族舞蹈诗《巫卡调恰》采用了“动静结合”的舞蹈开头处理手法。这种处理,可以消除舞台的空间感,使观众一下子就进入舞蹈场景的氛围之中,从静到动,从小动到大动,从展示到高潮的舞蹈表演过程,大幕开启,随着从天际传来一阵阵沉闷而凄美的铜鼓声中,在寒冷的夜空,在苗家赖以生存的温馨的火塘边,外婆给小孙女讲述着苗族苦难深重的历史: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四
    舞蹈的开头为情节的深入提供了一个浓烈的氛围,更为突出主题、深化主题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在舞蹈的高潮处理中,除了在第二表演区作辅助性的过场展示外,以期配合“外婆”在火塘叙事中的再现,柔入其间的苗民先祖的“生存、劳作、庆贺、祭奠”等场景,将观众引入了有限空间的无限遐思之中。编者通过对生活中“劳”与“乐”的描绘,着重表现了苗族男女青年的鲜明性格,在一连串精心编排的摹拟劳作的动作中,那刚健而又优美的舞姿给人美的享受。苗族舞蹈诗《巫卡调恰》在表现劳作休息之余场景中,编导又穿插了一些民间习俗:“长鼓舞”“敬酒”的舞蹈片断得以展开,由此,富有民族风俗特征的“嫁新娘”,更把整个舞蹈推向高潮。
    舞蹈的结尾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处理方法,当一群舞动着象征“劳动”“丰收”“兴旺”“传颂”场面的表演结束,幕启时的场景,侧逆光及顶光剪影的舞台灯光效果,将人们带入了远古时光与现实场景交织的幽静意境中,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纵观整个舞蹈,使我们联想到,表现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舞蹈,应从民族社会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去提炼舞蹈动作,编织舞蹈情节。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创造,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摩拟,更不是重复,从而使舞蹈作品既具有生活的真实感,在艺术上又具有独创性。
    苗族舞蹈诗《巫卡调恰》的造型,从舞蹈的每一局部来看,都是一幅幅耐人寻味的民族风情画,在整个舞蹈的表演过程中,不论是表现田间收割的镰刀舞还是在民族习俗中不同的舞蹈造型,不论是在连接各组舞之间的过场,还是在那些单人舞、双人舞、群舞中,都惟妙惟肖地刻画了苗族男女青年的各种性格特征,同时又具有动人的艺术美感,塑造出了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
    特别使人感到欣慰的是,民族风俗中的“嫁娶新娘”,经过导演巧妙的构思,让这一源于生活中的习俗,演绎成了富有生活气息的舞蹈情节,并再现了多姿的民俗风貌。这不仅不使人感叹编导对生活的独到感受和从生活中提炼舞蹈素材的素养。
    五
    苗族舞蹈诗《巫卡调恰》作为来自民间的“业余舞蹈”,以专业舞蹈者的水准来要求他们,未免过于苛求。作为业余舞蹈爱好者,苗族舞蹈诗《巫卡调恰》在舞蹈技巧的选用上,也颇有匠心,为该舞蹈作品增添了不少的光泽。
    首先,将高层次的舞蹈技巧集中使用,是使该舞蹈迅速形成高潮的有力手段之一。
    当群舞中简洁整齐的“迁徙、劳作、收获、嫁娶”结束时,演员在舞蹈中使用了翻、转、腾、越等动作,莫不使人感受到在纵跳反正,闪展腾越,抽撒进退,轻如海燕、稳如磐石的各种舞蹈动作的适度运用。
    在“蝴蝶枫树”“沐浴”双人舞中较为高难度的舞蹈技巧,在一系列的双人舞、组舞、群舞的组合中,就精心溶进了一连串的舞蹈技巧,这些技巧一环扣一环,一浪推一浪,编排得体,组织恰当,这些技巧的集中使用,让人感到别有情趣、生气勃勃而丝毫不觉舞蹈技巧的堆砌,其主要目的是迅速地将舞蹈推向高潮。
    其次,舞蹈技巧在什么时候出现,编导是经过一番巧思的。在群舞的表演中,就很少出现高难度的舞蹈动作,而是按舞蹈的基本要求有规律的安排了一些简单的动作。而在独舞和双人舞中,编导根据舞蹈演员已具备的难度(技巧)相应地提高了,在舞蹈的高潮中,更是突破了一般的舞蹈规律,集中地使用舞蹈技巧,进一步提高了舞蹈的难度。这样一种重叠的舞蹈技巧的表现手法,形象地展示出一种对新生活追求的强烈欲望。
    一个舞蹈作品的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从苗族舞蹈诗《巫卡调恰》的节奏处理中,编导卓有成效地运用了节奏对比的艺术手法,如小伙子刚健有力的“祭祀、劳动、收获”动作,却衬出了姑娘们轻柔的“敬酒、婚嫁”的动作,一刚一柔,恰到好处。犹如音乐中的休止符,是情感表现的一种特殊手段,它往往给舞蹈带来极其强烈的艺术效果和特殊的艺术魅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