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土族阿姑花袖衫制成的舞台背景中,两个稚嫩的孩童用清脆嘹亮的歌声引出婚礼,喜庆而又神秘的灯光烘托着一道道传统土族婚礼仪式。昨夜,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青海省代表团参演剧目《彩虹儿女》在民族文化宫大剧院首演。 土族是中国人口比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青海地区。《彩虹儿女》以高原独有的土族民俗为创作蓝本,故事本身缘起于土族民间叙事长诗《拉仁布与琪门索》,并加以调整改编。 剧中男女主角是代表马文化的骢儿和代表土族盘绣文化的绣儿,以二人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将土族独有的服饰文化、宗教文化、婚俗文化、农耕文化及酒文化融入其中。整个表演以歌舞贯穿,每一幕换场时,白发老头儿以说书人的身份介绍剧情,烘托出故事的史诗感。而身穿鲜艳民族服饰的土族绣娘们,与习惯游牧生活、个性洒脱的跑马汉子形成了鲜明对比,土族人所特有的婚俗和宗教信仰也以明显的符号呈现在舞台上。 “土族本来就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正所谓‘云岗上的舞步,彩虹里的歌声’。”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局副局长闫国良介绍,土族人唱歌,一般就是唱土族歌谣、土族民歌、土族宴席曲和婚礼曲等,跳舞则有安昭舞、婚礼舞、於菟舞等,《彩虹儿女》就将这些土族人日常生活常见的歌曲和舞蹈搬上了舞台,以此再现土族人独特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 不过,如果只是单纯地将日常生活“搬上”舞台,难免在艺术性上要打些折扣。闫国良透露,在创排《彩虹儿女》时,专家们就建议主创团队要把土族盘绣、土族服饰、土族婚礼等“非遗”文化部分放大,因此演员们也较为注意动作的规范和一致。闫国良说,这次演出的团队其实都是土生土长的土族人,是来自互助土族自治县的文工团,“我们是一支‘不专业’的队伍,是由业余群众、社会文化带头人和民间艺人组成的,但土族人能歌善舞,并不会被表演难度而难倒。”确实,整场演出中艺术水平非但没有削弱,反而渗透了浓郁的土族味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