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古盐道系列报道暨巴渝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讨会现场。(谢智强摄) 9月12日,綦江区东溪古镇,专家在古盐道沿途考察。 9月12日,“重走古盐道系列报道暨巴渝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讨会”在綦江东溪举行。此次研讨会由重庆市新闻工作者协会、重庆日报、重庆新闻舆论研究专委会、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共同主办。从6月16日起,本报以全媒体报道的方式,连续推出20个版的“重走古盐道 感受新变化”大型实地采访系列报道,引起广泛关注。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市级以及各区县相关部门负责人就如何坚持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进一步挖掘重庆历史文化资源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 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会长、重庆新闻舆论研究专委会主任周勇: 重走,在行进中发现精彩故事 “重走古盐道”系列报道是党报做文化的新举措,是推进“走转改”的新尝试,开启了主流媒体历史文化报道的新局面。 “重走”,已经成为重庆日报的文化特色和文化担当。之前,重庆日报开展了“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移民路”大型实地采访活动,推出过“传承重庆历史文脉”大型报道。今年,又独家开展了“重走古盐道 感受新变化”大型实地采访系列报道,可见他们在中宣部提出的“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上的用心和用力。 “重走”报道的当下意义就是找到了一种独特的“走转改”载体和抓手。这次“重走”报道再次提示我们:“重走”报道的要义在于走,只有走出去、走下去,才会有报道的新天地;只有在走出去、走下去的过程中,记者编辑的作风转变和文风改造才能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 我们今天讲文化自信不能只有小说《红岩》,不能只有电视剧《山城棒棒军》,而必须有真实的、传承千年的、实实在在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我们期待在“重走”中发掘重庆文化,深化新闻研究,彰显文化自信。 市委网信办副主任、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处长严兵: 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报道 这组系列报道给我的总体感受是:重走古盐道,烹出新佳肴,感受新变化,传递正能量。整个报道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具有规模化组织、品牌化包装、故事化表达、多平台传播、专业化指导等特点。 报道有五个方面值得肯定。第一,重庆日报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扣中央和市委决策部署,精心策划组织一系列重大主题报道,体现了强烈的政治意识。第二,重庆日报坚持每年策划组织重大文化主题报道,提升了巴渝文化在区域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增强了文化自信,体现了文化担当。第三,从报道选题、采访线路、人员配备、报道角度、报道文风、版式设计等方面看,都做到了用心用情、精益求精。第四,重庆日报记者充分践行“走转改”要求,历时近两个月,辗转数千公里重走古盐道,充分体现了优良的作风品质。第五,报道展示了我市推进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脱贫攻坚、民生实事等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同时提出了系列有价值的对策建议,促进了历史文化传承保护。 在今后的重大文化主题报道中,重庆日报还可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把“深耕”做到极致,把历史文化系列报道做深做透。二是通过“创新”强化传播,做到全媒化传播、可视化呈现、艺术化展示。三是通过“联动”整合资源,增强报道的影响力、公信力。 市文化委副主任、市文物局局长幸军: 编制保护规划 打造盐道品牌 古盐道是一种典型的文化线路遗产,已成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新热点。 目前,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近年来展开的专项调查资料,我市尚存与盐相关的不可移动文物87处,因盐而兴的宁厂、东溪等历史文化名镇、街区7个。 上世纪90年代,我市就将盐业遗址保护纳入工作计划,总体成果颇丰,如公布了一批市级文保单位,加强考古勘探发掘和文物抢救保护等。然而在打造盐道品牌上,还需发力。盐道文化是巴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理念,加强资源调查,科学编制盐道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以重点保护带动面上保护,以示范保护带动整体保护。与此同时,开展科学研究,借鉴丝绸之路、大运河等线性文化保护的经验,加强挖掘“食盐之路”的重要文化内涵,提高巴渝古盐道这一文化遗产的社会知晓度,形成享誉全国的文化遗产品牌。 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何智亚: 古盐道报道唤醒了人们尘封的乡愁 这组系列报道探寻了巴渝地区鲜为人知的文化密码,唤醒了人们尘封的乡愁,增强了文化自信,发掘了古盐道的文化旅游价值,对于推进我市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重庆日报对古盐道的踏勘、对人物的采访、对悠悠岁月的追忆,折射出我们先辈百折不回、艰苦卓绝的拼搏精神,也探寻了重庆人精神特色的源头。重庆人耿直热情、包容开放、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的气质与性格特征,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是在巴渝地势刚险、大山大水的条件下出现的独特文化现象。这些特征和精神是一种需要传承和发扬的正能量,是我们这座城市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古盐道蕴藏着巨大的旅游开发潜力。沿着古盐道,有许多有待开发和整合的文化旅游资源,这些资源大都可以重焕生机,成为新的文化旅游亮点。 重庆新闻舆论研究专委会副主任冯建新: 围绕古盐道 做好“盐文章” 这组系列报道是重庆日报继“君从何处来”、“传承重庆历史文脉”等大型采访报道后,推出的又一重磅报道,这20个整版报道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激发了重庆人深藏内心的乡愁,十分成功。 各地政府部门应该主动配合媒体,深入挖掘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在保护古盐道方面,我们既要保护遗产的物质形态,也要注重活态保护、动态保护;既要保护历史文化,也要保护盐道的生态空间。我们还可以围绕“盐”做一些相关的特色旅游产品,例如“盐花生”、“盐豆腐”,这也是从另一个侧面对古盐道的保护利用。 重庆市文联原党组书记蓝锡麟: 从多个向度挖掘巴渝文化的积淀 盐,对社会发展非常重要,与民生息息相关。这组报道因此兼具了很高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 对于古盐道及其背后的巴渝文化积淀,我们还可以从多个向度去挖掘。第一个向度,是从历史典籍中去发掘。第二个向度,是从考古学的成果出发,科学地对待和认识我们的文化遗产。第三个向度,则是运用现代科技,考证巴盐从何而来。巴盐的形成、生产、运输、经营,无不体现着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实的密切关系,值得继续挖掘。 重庆丰富的古盐道资源既是大自然和岁月的馈赠,也反映了重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应捆绑打包,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让古盐道这一文化遗产焕发出更大的价值。 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秘书长吴涛: 整合各方力量 挖掘盐道历史 在中国古代,无盐不足以立国、治国、强国。盐道是拓荒之路,是生命之路,但我们对它的挖掘还不够。 盐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比如巫溪宁厂,曾多次爆发灶夫起义,正德三年(1508年)在这里爆发的盐场灶夫起义,义军达10万人,比欧洲最早的工人起义早上百年。此外,盐道也与抗战精神、民族融合等紧密相连,这些历史价值都有待进一步挖掘。 目前,我们对古盐道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还不够。建议相关部门整合各方力量,展开一次全面的盐道遗产普查,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布局。在整合力量上,我们可以将原住民的口述历史与专业的普查相结合;在整体布局上,我们可以加大宣传力度,突出古盐道的展示与利用。 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副会长黄晓东: 着力培养年轻读者群体 “重走古盐道”系列报道是一组优秀的报道,充分体现了重庆日报作为主流媒体的文化担当。 目前,重庆日报的读者群年龄偏大。可以考虑借鉴自媒体的形式,吸引更多的读者,特别要想方设法吸引、培养和引导“80后”“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读者喜爱重庆日报。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重庆日报“内容为王”的优势,建立与高校、研究机构等单位的信息对接口,让专家观点、专业领域突破转换成传媒内容。从这点来讲,重庆日报的优势,是很多新媒体无法企及的。 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副馆长林勇: 深入挖掘统战历史文化资源 重庆统战文化历史资源丰富多彩,承载着统一战线历史进程和文化底蕴。 新闻媒体应加强对重庆丰富的统战文化宣传,开辟专栏讲好重庆故事,讲好统战故事。有关区县和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统战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力度,建立相应的展览馆,启动统战文化资源数字化工程,永续传承重庆特有的统战文化基因。 2017年是中共二大明确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战线”95周年,重庆日报可充分挖掘统战案例,用鲜活的故事,生动形象地反映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伟大政治智慧和永恒的法宝作用。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袁东山: 巴渝古盐道值得持续关注 首先要感谢重庆日报,用20个整版的体量来推出这样一组优秀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对巴渝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关注,提升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报道中提到的古盐道,蕴含着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线索。可以说,在巴渝古盐道上,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发掘。所以,我们必须尊重历史的真实,保护好这些古盐道。 此外,古盐道旁的民居、院落、古寨等都可沿途整合,形成有体系的文化遗产。学者的发掘工作、当地政府的保护工作、媒体的推广工作有机结合,可以让巴渝古盐道形成重庆新的文化名片,更好地推广重庆的文化形象。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 为“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提供范本 这组系列报道是重庆日报在新闻领域与历史文化领域的协同创新。采用全媒体方式传播,全景式对这段几近湮灭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深度挖掘,再次将重庆深厚的优秀文化积淀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是一种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和举措。 报道纵横开阖、大气磅礴、图文并茂,为“行进中国·精彩故事”等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提供了一个精彩的范本。 今天的重庆人仍需以古盐道上能吃苦、敢担当、善开拓的巴渝精神,来开创新局面。因此,“重走古盐道 感受新变化”不仅对巴渝文化的保护与发掘意义深远,对重庆形象的打造也价值重大。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蔡敏: 体现了文化层面的高度和厚度 古盐道已经沉淀为重庆重要的文化地理资源,而资源只有转化为资本,它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重走古盐道”系列报道,便使古盐道这一历史资源成为了现实文化资本。 本组报道以现实为基础,以发展为依归,将目光投向人文历史,对曾经在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盐业贸易进行了全面、多维度的报道,具有整体感、层次感和现实感。 在挖掘古盐道的历史和地理,并进行媒介新闻呈现的过程中,也挖掘出了地方和区域地理的人文价值,使古盐道由历史资源上升为符号和文化资本,成为重庆文化地理和媒介地理的焦点,体现了精神文化层面的厚度,展示了以古鉴今,推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新高度。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新闻系主任刘丹凌: 在细节中唤醒家国情怀 这组报道如一股清泉,为主流媒体的信息传播、文化传播、价值传播开拓了新路径,是一组有历史深度、文化厚度、情感温度、价值力度的好新闻。 在对古盐道的探寻与复原中,这组报道为我们开启了一个知识与经验、回忆与期待的历史叙述空间。更重要的是,它们让历史活化,作用于当代生活,成为了有效的、深度的抒写。 文化串联着过去、现在和将来。通过这组报道,我们的家国情怀、人文情怀在平凡的细节中被唤醒,古盐道的传统与文化得以散播,正能量得以传播。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蔡斐: 让宝贵的历史资源“活起来” 这组报道体现了重庆日报作为守望者、记录者、传播者、推动者的角色担当。在当今,重庆日报能沉下心来,脚踏实地,与历史学者们一起来丈量古盐道的历史轨迹,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重庆要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强市,就必须正确认识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不少古盐道地处贫困区,许多场镇因盐而衰,亟待助推发展。因此,这组报道有历史价值,更有现实意义,时刻提醒着我们让这些宝贵资源在当代“活起来”,让古盐道沿途的老百姓“富起来”。 重庆自然博物院专家张颖: 古盐道文化资源挖掘仍有空间 我认为,对古盐道文化资源的挖掘仍有空间。例如,在历史上,重庆的盐运口岸在不同的运销制度下,其作用会有所差别。光绪年间,在官运商销制度的影响下,云阳县云安场所产的盐,除了通过常规路线运至湖北利川外,还要逆水而上,先到万县盐务分局,再转运至湖北利川。也就是说,不同的运销制度,也会对盐道线路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只有更加细化、全面地认识古盐道在历史上的作用价值,在进行历史资源挖掘和开发利用保护时,才能做到更有文化自信。 綦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泰春: 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流交融 作为川盐入黔的四大运道之一,綦岸运道对沿岸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其发展中积淀了丰厚的古盐道文化。 当前,綦江立足城市发展新区功能定位,确立了加快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区、城郊休闲旅游度假区、山地现代农业示范区、渝黔合作共赢先行区和现代山水田园城市“四区一城”的战略发展目标,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 我们要充分认识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巴渝文化遗产的深度挖掘、合理保护、创新利用、广泛弘扬。我们将积极探索古盐业和现代经济发展规律的共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资源,极大地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流交融,不断促进綦江经济社会发展。 区县代表: 加快保护与利用 提升盐道影响力 “重庆日报‘重走古盐道’系列报道,为区县新闻宣传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供了一个范本。”江津区委外宣办、区政府新闻办副主任李林峰说,受到此次报道的启发,江津区针对区域内的古盐道、古建筑等也启动系列报道。 巫溪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唐文龙建议,在古盐道的保护与利用上,川渝湘黔鄂等省市及所辖区县相关部门可采取协作方式,形成合力,进一步提高古盐道的影响力。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社科联副主席简文相表示,彭水将进一步明晰郁山盐丹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促进彭水乃至重庆文旅融合向纵深发展。 “巴盐古道的建设有利于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也有利于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文化委副主任汪万华表示,他们将努力把巴盐古道建设成为牵引和促进石柱政治、经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通道。 綦江区文管所所长周铃建议,为加快古盐道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步伐,一方面应尽快编制保护规划,另一方面应迅速落实保护措施,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 (本版文字由本报记者兰世秋、匡丽娜、张亦筑、李星婷、夏婧、申晓佳、卢波采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