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舞出千年渔家风情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北仑新闻网 王涵真 胡群倩 参加讨论

    
    图为缪松华在修理戏灯 记者 王涵真 摄
    临近表演的前几天,春晓街道咸昶村一礼堂外格外热闹,一支由村民自发组织的文艺团队正在排演节目,人群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一个个装饰华丽的戏灯了。
    村民缪松华告诉记者,大家在排练的节目叫咸昶戏灯。只见戏灯形态各异,有些形状似渔船,有些模仿小鱼、河蚌、凤凰等寓意吉祥的动物外形,表演者可以进入到戏灯中间,在锣鼓喧嚣声中,用肢体带动戏灯,展现出一支支渔家风情浓郁的民间舞蹈。
    2012年,咸昶戏灯被列入北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的“前身”叫车子灯,相传在隋炀皇帝游江南时传入浙东,在宁波地区流传甚广,渐渐成为了当地较有特色的灯舞形式之一。车子灯表演生动,动作流畅,色彩艳丽,队形变化多样,表演时载歌载舞,表达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消灾降福、吉祥如意、向往光明、追求幸福和安宁美好生活的愿望。
    车子灯在春晓咸昶一带更多地吸收了当地渔文化的特点,在传承过程中演变成了咸昶戏灯。今年74岁的缪松华就是咸昶戏灯的传承人之一,他出生在江东区,却在几十公里以外的北仑春晓扎了根,成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这其中有着诸多缘由。
    年轻时,缪松华是名知青,1964年,他到三山公社插队。因为他会编曲、会写词,爱好文艺,业余时间就在文宣队里参与表演。缪松华退休后,本可以留在江东,但他选择回到这个洋溢着旧时青春气息的土地上。“我更愿意回到春晓,这儿环境好,熟人多,如今出行也很方便。”他说。
    2007年,咸昶村原先负责戏灯的老人体力上吃不消了,缪松华便接过了传承的担子,开始学习戏灯的表演和制作方法。在那之前的戏灯造型简单,装饰很少,基本用竹子一扎,有个模样就能作为表演道具了。缪松华却认为戏灯不应该只是一个表演道具,而是可以更加精致,和表演者有着同样重要的分量。
    于是,缪松华和文艺团队的几个成员一起,在戏灯原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鱼灯的鱼鳞不够立体,舞动起来不太流畅,这些都在改进范围之内。经过一番改造,戏灯变得栩栩如生,丰富的装饰物让人一眼看上去就感到喜气洋洋,而且,根据每年生肖不同,饰品还会有变化。“进阶版”的戏灯带出去参加踏街活动,立马收获了市民的好评,大家纷纷拍照留影,有些小孩子还钻到戏灯中间好奇地玩耍。
    2014年,咸昶村的8位文艺爱好者一起制作了一只能够舞动的凤凰,翅膀展开近5米长,多个关节可以活动。此后的活动,这只威风的凤凰打头出场,大家的目光立刻就会被吸引住。“春晓的文化事业在蒸蒸日上,我们的咸昶戏灯也要拿出新花样,与时俱进。”缪松华笑着说。
    咸昶戏灯从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地方性表演方式,到成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背后,和村文艺团队的勤劳苦练是分不开的。都说“熟能生巧”,文艺团队中的村民基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靠着兴趣支撑,在学习中提升技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有工作,还有些需要照顾年幼的孩子,如果有公开表演,只能抽出晚上休息的时间,进行集中培训。
    基层文艺团队练得欢,春晓街道着力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发扬工作,积极推荐咸昶戏灯申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时迁俗易,但这些民间艺术和技艺越来越受到重视,非物质遗产保护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得到最大程度的传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