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流浪…… 歌曲《橄榄树》那清丽婉转而又辽远、 苍凉的旋律,常让人回味起“流浪”这个词,这是一种莫名的、强烈的命运感,正如同每次诉说着景颇族雄健铿锵的“长征”历史,都能体味到这个民族创世纪中那长久存续的悲壮情怀。 滇西有句谚语:“汉族老倌聚在一起谈经商,傣族老倌拢在一起议佛事,景颇老倌凑在一起讲历史。”据史料证实,景颇族起源于青藏高原。大约在一千多年前,景颇族同胞沿金沙江、怒江和恩梅开江南迁,到17世纪,逐渐形成跨境而居的局面,目前,国内景颇族大约13万人,主要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市、瑞丽市,及陇川、盈江、梁河三县。在国外估计还有7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缅甸克钦帮和印度。 漫漫迁徙途 沿着“送魂路”寻根问祖 大多数史学者认为:散居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区的20多个民族来源于中国西北的氐羌,而景颇和阿昌先民也源于这个庞大的族群,而且在南迁途中曾在这一带滞留聚居过一段漫长的岁月,但时至今日,景颇人的老家究竟在哪里?哪儿才是景颇人的根,一直困扰着学术界。 为了解开这一千古之谜,为了掀开笼罩着高山峡谷的这一层层迷雾,破译“目瑙示栋”图腾的内涵,从2002年开始,以中国云南省景颇族研究会副会长李向前为课题组长的“景颇寻根考察队”一行人,沿着景颇族巫师世代口耳相传的“送魂路”寻根问祖,两次北上青藏高原,一次西进缅甸克钦邦,逆向全程重走了景颇先民传说中的南迁之路。去寻找北方寒冷的老家“天然平顶山”大草原,去叩访景颇人魂牵梦萦的发祥地——“木拽省腊崩”的日月山。 民族迁徙是一个古老的社会行为,它常常伴随着民族发展的始终。逐水草、避灾祸、慕繁华造成的人口大迁徙,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繁荣和广泛传播。中华民族就是以中原为中心,由周边许多民族迁徙、交融、混合的结果,其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波斯、犹太人。自秦汉开始,封建专制社会残酷无情的保甲制把每一个人定格于固定的行政区域,消磨了一个伟大民族的雄心、斗志和精神,孔夫子也说“父母在,不远游”,离开故土远游他乡被认为是人性的迂腐。相比之下,景颇族是那样勇敢激情和侠义,至少在千年以前,他们就一路打拼,与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作斗争,冒险、执着、进取,踏平坎坷成大道,为后世景颇人开辟了美好的前景。景颇汉子爱佩长刀,是为了在穿山越岭时护身壮胆,披荆斩棘,开拓前进。景颇女儿爱穿筒裙,那是因为景颇族谚语说“筒裙上织着天下的事,那是祖先写下的字”,景颇族祖先迁徙爬过的山、走过的路,祖祖辈辈吃过的动物与植物食物,世世代代住过的房和屋,都会织在筒裙上,穿在姑娘身上,那花纹中藏着景颇族的历史,那图案里记着景颇族的生活。 今天的我们,无法想象先民们是如何走完这数千公里的路途,只为寻找水清草绿、好吃好在的地方。他们也许一路缝补着褴褛的衣衫,也许一路防备着袭击的野兽,也许一路对抗着阻挠的敌人,这曾经波澜壮阔的一页,因为没有史书的记载,仅仅只在时间的缝隙里留下一点点蛛丝马迹:除了由北到南的一连串的景颇地名,如茶卡、囊谦、马尔康、帮达、八宿、木里、芒康、瓦弄等外,还在沿途同源同宗的各民族中保留了古老的民风民俗。比如傈僳族认为自己是火的儿子,可见他们也是炎帝的子孙;他们有着共同的火塘文化和祭山文化;独龙族的剽牛祭神与景颇族的杀牛祭鬼如出一辙;怒族、独龙族的“姑舅表婚”与“转房”和景颇族一致,而且他们操同一种语言,贡山怒族与独龙族通用景颇支语言,福贡怒族讲峨昌(茶山)话……这些实例都佐证了他们的祖先和景颇族同宗同源,他们都是澜沧江和怒江的最早开拓者。 最终,李向前这支考察队在三个年头内2次跨越滇、川、甘、青、藏,1次跨越陕西省,总行程约达11万公里,完成了景颇寻根的历史使命。考察确定了景颇族的太阳神就是炎帝,景颇族就是炎帝的子孙,他们与国内的阿昌、傈僳、纳西、怒族、独龙族、彝族、白族、藏族等同根同源,与国外的克钦、缅族、钦族等血缘相近;他们与汉族也是同宗同祖,都是炎黄子孙、华夏民族。景颇族的迁徙路线,从青海河湟一带南迁,经渝树、囊谦、昌都、邦达进入怒江上游流域,在此分为两路:景颇支为西路,进入怒江西部,沿独龙江进察隅、江心坡和阿萨姆地区;浪速支沿怒江东部和澜沧江流域南下,兼并六诏,建立了南诏政权。 梦里“古蜀国” 三星堆青铜文明惊现景颇元素 1929年春,四川广汉月亮湾的燕青宝兄弟三人在自家院子边挖水渠时,挖开了一个沉睡了3000多年的三星堆惊世宝藏。人们陆续在此发现了大量造型怪异的青铜人头像、面具、青铜礼器及玉石器。由于没有文字记载,以三星堆文化为代表的古蜀国成为一个巨大的谜团,神秘古文明的繁荣持续了1500多年,然后又像它的出现一样突然地消失了。历史再一次衔接上时,中间已多了2000多年的空白。关于古蜀国的灭亡,人们假想了种种原因,而景颇族的后裔们提出,景颇的先人——古羌人,在漫长的迁徙之路中曾经过巴蜀之地,并参与了这个古老王朝的建立。 李向前本人就认为:三星堆和金沙遗址文物中尤以“神鸟”、“神目”主题的器物最为惹人遐思,其背后隐藏着关于古蜀王国的太阳崇拜,与景颇族自称“太阳王子的后代”不谋而合。 古蜀国的第二代王叫鱼凫。凫就是鸟,具体指的是水上的鱼鹰。 距离三星堆遗址很近的地方有一条大河叫鸭子河。现在,依然有打鱼的人在这条河上豢养鱼鹰。这种能战胜鱼的鹰也许在远古时代被人们仰慕,所以从三星堆出土的器物中,可以看到许多和鱼鹰或者和鸟类相似的造型。 而根据景颇族的创世史诗《目瑙斋瓦》记载,远古时候,只有太阳宫里的太阳子女才会跳目瑙纵歌。有一次,太阳神邀请天地万物去参加他举办的目瑙纵歌盛会,地上的万物便派遣所有的鸟雀前往参加那个盛会。太阳宫里的目瑙纵歌结束后,鸟雀们告别了太阳神,启程返回大地的途中,来到一棵大青树上歇息的时候,看见树上结满了熟透的果子,于是他们学着太阳子女的样子,举行了大地上的首次鸟类目瑙纵歌舞会,来庆贺果子的成熟及满足它们寻食充饥的渴望。景颇族的祖先恰巧碰见了鸟雀歌舞盛会,顿时被百鸟热烈而优美的歌舞场面所吸引和陶醉,并与它们一起沉浸在一片欢乐歌舞之中,目瑙纵歌就这样传到大地上来了。从此,目瑙纵歌的领舞总是头戴鸟羽或木雕鸟头等饰物的帽子。 就目前掌握的文物及史料来看,古蜀国与中原商王朝并无任何藩属关系,而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王国。但冥冥之中,景颇人似乎与古蜀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李向前率队的考察组一行在参观三星堆博物馆时,更是惊奇的发现,三星堆先民们衣着的织锦图案与景颇山寨那些时代相传的纹样如出一辙。“在三星堆,我看到了景颇族今天还在穿着的筒裙上的图案。”李向前兴奋的对我们说到。那些历经千年,依然不曾改变的美丽图纹,似乎是一把打开文明孤旅的钥匙,终有一天,它能带我们找到那个失落的古国。 东方狂欢节 “天堂之舞”隐藏多少未解之谜 目瑙纵歌节是景颇族最盛大、最隆重的民族节日。“目瑙”是景颇语,“纵歌”是载瓦语,意思是大家一起来跳舞。它是为祭祀景颇族的太阳神“木代”而举行的最隆重的祭祀活动,根据《目瑙斋瓦》的记载,目瑙纵歌一度只为皇家贵族独享,那时每逢踏歌之日,皇亲国戚们杀牛宰羊,人神共欢,极尽奢华之能事。至今为止,景颇族依然沿袭着旧制,跳目瑙纵歌的广场中心一定立有4根高约20米的目瑙桩,桩上绘有各种彩色图案,如蕨菜、大刀、正三角形等,以象征吉祥、幸福、团结、勇敢。目脑桩左侧有一个方形高台供唢呐等乐手使用,桩前挂着一个2米长的皮鼓和一面或数面直径1米多的铓锣。 广场四周搭有开着两道门的竹篱笆,以防止“野鬼”窜入。节日开始,礼炮轰鸣,鼓乐高奏,人们兴高采烈地相互敬酒、交换礼物。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身穿大龙袍,头戴插有孔雀、野鸡翎毛和野猪牙齿的目瑙帽,手持明晃晃的长刀,领着大家按照目瑙桩上标示的花纹路线起舞,这正是模仿百鸟在日月山首次跳起目瑙纵歌的情景。而目瑙桩上精美繁复的纹路,昭示的正是神秘的“送魂路”,这段千百年来被湮没的“长征”史诗,就寂静地隐藏在木桩上,彷佛一枚天眼,默默见证着一代又一代景颇儿女对它的敬仰。祖先究竟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他们是怎样跋涉至此,又是怎样的机缘让他们选择了在德宏扎根繁衍,诸如此类的未解之谜,也许千古难解。 今天的目瑙纵歌,已经由祭祀仪式转变为各族儿女欢聚一堂的“东方狂欢节”,并由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因集中表现了景颇族的历史起源、宗教信仰、道德观念、音乐、舞蹈艺术和文化艺术特点,被民俗学家们称为“研究景颇族社会历史以及民族学、民俗学的最好的活的材料。”每年正月十五日这一天,八山九十寨的所有人兴高采烈,穿上节日盛装,鼓乐齐奏,鸣枪放炮,从四面八方汇集到羌星央枯地方目瑙纵歌舞场,跟在头戴插满美丽鸟羽等饰物帽子的领舞总头后面,千万人踩在一个鼓点的节奏上,齐歌共舞。男人们手中的长刀亮光闪闪,犹如出征的勇士和凯旋的战将;女人们身上的银泡恰似孔雀开屏,她们手中的彩帕和花扇,又像彩蝶在花丛中尽情翻飞。雄浑的鼓声震人心弦,“哦啦”旋律飞向天空,嘹亮歌声响遍舞场,所有人踩着欢快的节拍翩翩起舞,放声高歌,纵情欢跳。年迈的返老还童了,一个个神采奕奕,舞步轻盈起来;幼小天真的儿童也一个个变成了天生的歌唱家和舞蹈家。所有的景颇人都像喝足了香醇的糯米酒,那甜醉了的欢笑从内心酣畅倾吐出来。 作为中国西部地区最富盛名的民族狂欢节, 目瑙纵歌有“天堂之舞”、“万人狂欢舞”的美称。它是世界上最壮观的集体歌舞。在跳目瑙纵歌时, 人少则上千,多时过万,数万人踩着同一个鼓点起舞,规模宏大,震撼力极强。如此大型的广场集体舞,舞队蜿蜒曲折,气势磅礴,场面壮观,振奋人心。整个过程都有大长鼓、铓、笛、号、古调等伴奏。舞队由瑙双、瑙巴两个大舞队组成,各队有领舞。在瑙双的带领下,成千上万的人,在目瑙示栋正对面竹栏外排成两个长长的纵队起步,踏着阵阵铓鼓声,合着古歌调,面朝东方,缓缓迈入舞场。男人们手持长刀,刀刃朝左,刀面向前,刀不能摇动。女人们手拿树枝或花草或扇子左右扇动。目瑙纵歌的跳舞路线要按照目瑙示栋四棵柱所有图案线路的走向跳,在跳舞过程中,整个舞场井然有序、紧紧相连,整齐划一;目瑙纵歌的曲调铿锵有力,节拍分明,动作简单优美,各族兄弟姐妹都喜欢跟跳。有人曾说:“听到目瑙纵歌的鼓点和音乐,不跳脚板都痒得要搓地”。 “哦然!哦然!哦然!”,这千古流传的旋律,歌唱的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景颇族的创世纪《目瑙斋瓦》和阿昌族的创世纪《遮帕麻和遮米麻》,都是口述的本民族的《荷马史诗》,这些民族的瑰宝,将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财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