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文化是民族发展繁荣的精神支柱之一。长期以来,凌云县各民族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俗山歌文化。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凌云特有的山歌文化呈现衰退之势,正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巨大挑战。如何加强民族山歌文化的保护,探索传承和发展民族山歌文化的新路径、推动民族山歌文化发展、繁荣成为当今研究和助力民族山歌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凌云县民族山歌文化的现状与发展为例,浅议民族山歌文化的传承保护等问题。 一、凌云民族山歌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现状 近年来,凌云县积极整合山歌文化资源,加大民族山歌文化建设力度,民族山歌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文化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功能明显增强。建立了“非遗”音乐传承基地,开办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泗城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传习班,打造了那巴古乐团、玉洪瑶族长号队等一批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民族山歌文化艺术品牌。 (一)民间山歌文化得到有效挖掘和保护。近年来,凌云县壮、汉、瑶各个民族的山歌、小调已得到很好的挖掘和开发,蓝靛瑶族敬酒歌,汉族的酒杯调、阳雀调,泗城壮族的巫调、下伞布柳河放歌等都被搬上了舞台,成为凌云县的文化品牌之一。 (二)民间山歌文化异彩纷呈,知名度不断提升。朝里瑶族乡荣获“广西民间艺术之乡”,朝里壮族“吼喊”歌圩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凌云泗城壮族72巫调音乐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民间山歌文化硕果丰。李天元、梁丽莲、周梦菊、李自云、唐上茂等比较活跃的歌手都参加过区内外各地山歌擂台赛,曾多次夺得“歌王”称号。2017年4月,周梦菊等4人代表凌云县政法委到宜州参加法治宣传比赛获得一等奖。 二、凌云民族山歌文化在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山歌文化传承主体断层明显,出现后继乏人现象。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科技、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壮、汉、瑶族的山歌文化遗产走向失传边缘。有山歌云:“如今流行唱山歌,广场净是老太婆,七八个人开口唱,牙齿才见两三颗。”很多年轻人对民族山歌文化不了解、不感兴趣,不愿学习和传承民族山歌文化,导致山歌文化遗产保护危机。 (二)传统民族山歌赖以生存的文化基础发生变化。青少年学习民族语言的积极性不高,对民族传统音乐节日日渐淡化,以歌为媒、以歌代言的习俗也随之消失。加上外来现代文化的刺激,年轻人更喜欢丰富多彩的现代流行音乐,对传统民族山歌不感兴趣。听众、观众的流失,文化的现代市场化使得传统民族山歌失去了生存的沃土。 (三)资金缺乏使得发展民族山歌文化陷入窘境。因经费短缺,各类山歌文化培训会、研讨会,收集整理出版民族山歌文化专集和专著等民族山歌文化保护工作难以开展。 三、民族山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建议 凌云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统山歌文化更是丰富灿烂,传统民族山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整合凌云文化资源,加大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怎样对凌云传统民族山歌文化实施有效的保护与开发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大对民族山歌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应适当加大资金投入,增加财政预算,保障必要的民族山歌文化保护与发展工作经费,从而为民族山歌文化的传承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重视挖掘民族山歌文化,重视打造优秀非遗山歌项目。发挥壮族72巫调音乐的品牌引领作用,挖掘更多具有凌云地方特色的非遗山歌项目。 (三)加快普及民族山歌文化。广泛开展民族山歌文化普及活动,鼓励支持民间山歌文化传承。同时,不定期举办各类山歌文化培训会、研讨会,发现挖掘民间山歌文化艺人、“歌王”,教育引导青少年学习继承民族山歌文化。在各种大型文艺活动(如茶文化节、美食节等全县性的重大活动)尽量多安排民族山歌类节目,提高民族山歌文化的地位,扩大民族山歌文化的影响,进而宣传普及民族山歌文化。 (四)组织相关部门,加大对凌云民族山歌的收集整理工作。建议将民族山歌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纳入县文化部门的工作业务范围。县文化部门承担着县文化建设与保护的重任,由文化部门负责此项工作,能更好地发掘民间优美山歌曲调,整理出版民族山歌文化专辑和专著,从而促进民族山歌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五)加强民族山歌文化的区域交流。为了形成民族山歌文化的融合发展和与时俱进,应加强与周边同语种地区(比如乐业、凤山、宜州等县)的交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