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学术文摘 >

民族学人类学前沿动态:《民族研究》论点摘编与综述(2016年下半年)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中国社科院民研所 刘海涛 参加讨论

     
    《民族研究》是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国家级权威学术期刊,荟萃了民族研究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包括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在内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2016年下半年(即《民族研究》2016年4-6期),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版块一如既往地关注基于田野个案的民族学人类学实证研究,以及民族志理论与范式、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史、国外理论流派研究述评等理论层面的探索。
    一、基于田野个案,分别对昆曼国际公路中老边境上的边界与通道、四川云南境内纳人达巴仪式、贵州三都水族村寨跨城乡空间建构、美国苗人萨满当代传承机制、三亚回族村穆斯林旅游移民的社会适应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边界与通道:昆曼国际公路中老边境磨憨、磨丁的人类学研究》(作者朱凌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教授;马巍,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文章刊于《民族研究》2016年第4期)指出,边界将紧密相邻的中国磨憨和老挝磨丁相区隔,而昆曼国际公路又成为将两者相连接的通道。在历史分层中,作为一种“中断”和“差异”的形式,磨憨与磨丁之间的边界先后体现出模糊、潜隐、凸显的特征;而作为一种“连接”和“连续”的手段,穿越磨憨与磨丁的通道也包涵了社会文化、国际政治、全球经济等层面的属性。通道与边界在磨憨、磨丁的交叉,使口岸成为一种必然的结果,并具备了接触点和中介的意义。昆曼国际公路的建设与使用,使磨憨、磨丁的区位特征发生了根本的转换,成为全球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对国家边界、国际通道、全球化网络节点的人类学研究,将促使我们对旧有的“中心”概念进行重新界定。
    《“惹弥”与“惹撇”:纳人达巴仪式中的时空认知逻辑》(作者陈晋,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社会学系讲师,文章刊于《民族研究》2016年第4期)认为,在纳人的诸多仪式中,达巴(纳人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仪式主持者和占卜者)通过唱诵,即时在空间上“开辟”出某种“通道”(纳语称为“惹弥”或“惹撇”),用于接送祖先或驱逐恶灵,由此展示出纳人独特的“时间与空间相互融合和转化”的时空认知逻辑。借助达巴的仪式实践,这一认知逻辑得以传承、固化和反复强化。
    《跨城乡空间建构:甲左村水族村民“走出去”研究》(作者丁月牙,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社会科学教研部副教授,文章刊于《民族研究》2016年第4期)指出,从甲左村“走出去”的水族村民,通过持续而频繁的人力与资本环流、族群和当地文化认同的维系、教育“传帮带”行动、村寨社会关系的重构等多种空间实践,在日常生活中建构了一个突破地理和物质空间束缚,集地理、心理和文化意义于一体的跨城乡空间。跨城乡空间的生成,为重新审视城乡二元关系及探讨农村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从神选萨满到法力萨满:美国苗人萨满当代传承机制探微》(作者黄秀蓉,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副教授,文章刊于《民族研究》2016年第5期)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部分老挝难民开始流散到美国。其中,被美国政府单列为Hmong的老挝难民,即本文所称的美国苗人,大多保持着浓厚的萨满信仰,形成了独特的萨满当代传承机制。由萨满神灵选中的新萨满,需要跟从一位有经验的萨满师傅学习萨满知识,而之后只有通过入行仪式获得了萨满祖师亲授的各种法力,才能最终成为美国苗人社区接受的萨满,即法力萨满。美国苗人萨满的传承,强调新萨满的神选正统性,与萨满祖师崇拜有关,与美国苗人长期流散、饱受战争之苦有关,他们需要具有强大法力的法力萨满帮助修复心灵创伤。
    《融合与区隔:穆斯林旅游移民在三亚回族村的社会适应》(作者孙九霞,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旅游休闲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黄凯洁,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研究生。文章刊于《民族研究》2016年第6期)研究了穆斯林旅游移民群体在三亚回族村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表明,这些移民由于与当地居民具有相同的宗教文化背景,同时又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心态认知,其社会适应表现为融合与区隔相互交织的状态。本文案例丰富了消费型旅游移民研究的内容与视角。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