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族志和民族学概念的历史回溯 《民族志和民族学概念的西方脉络及其历史遗产》(作者袁同凯,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袁兆宇,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文章刊于《民族研究》2016年第4期)认为,18世纪中期,民族志和民族学最初作为统一概念诞生于德国学界;19世纪,在其向全球扩散过程中分裂为以理论-经验形式相对立的两个概念,这种分裂关系的张力来源涉及概念本身对体质因素的包容以及对经验对象的异己区分。19世纪末至20世纪60年代,科学主义和诠释学方法论嵌入这一张力关系,一方面继承性地重构了分裂态势,另一方面激发了20世纪末致力为这种张力关系提供根本释解的元理论和方法论尝试,民族学与民族志于这些尝试中重新融合并实现了其统一概念的再生产。民族学和民族志在西方世界的再生产逻辑为我国民族学和民族志研究超越理论-经验对立、平衡本土视野与他者目光、审视文化倾向过重的历史性偏离提供了历史参照。 三、人类学学科解构与重建的历史反思 《人类学:解构与重建》[作者莫里斯·郭德烈(Maurice Godelier),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文章由思珂特(Nora Scott)女士译成英文。本文主要根据英译文进行翻译和校对。中文译者巫语白,巴黎政治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校对者刘正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文化研究室研究员。文章刊于《民族研究》2016年第5期]指出,20世纪80年代,西方社会科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包括人类学在内的许多学科经历着解构与重建的艰难历程。在新的基础上重建起来的人类学,可以更具批判性、更有效地去探索我们如今所生活的全球化世界。全球化世界具有两种显著特征:所有社会的经济体系,无论规模如何,都已成为一个独特系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一部分;同时,越来越多这样的社会正在经历非西方化的现代化过程。正因为如此,我们更有必要懂得他者的他者性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在此情境下,人类学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它建立在人类学家通过参与式观察,长期田野工作,与他者共同生活和工作,进而与他者建立起重要关系的基础之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