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西方古典人类学家弗雷泽与斯宾塞对现代田野方法论创建的贡献、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人类学调查等人类学学科史研究 《弗雷泽与斯宾塞对现代人类学田野方法论创建的贡献》(作者梁君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文章刊于《民族研究》2016年第6期)指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人类学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学科范式转向,田野工作成为现代人类学与古典人类学的重要区分标准。本文以詹姆斯·弗雷泽(James Frazer)和鲍德温·斯宾塞(Baldwin Spencer)之间的通信及后者的田野日记为主要研究材料,考察了二人在现代人类学田野方法论创建过程中的历史性贡献。弗雷泽自己没有进行过人类学田野调查,但他和斯宾塞在通信讨论过程中发展出田野工作的基本观念;在这些观念的指导下,斯宾塞在长期的人类学探险活动中已经实质性地展开了具有现代人类学特征的田野工作。弗雷泽和斯宾塞对于人类学方法论的贡献展现出那个时代“摇椅人类学家”更加丰富的研究取向,也为当代中国人类学方法论自觉的形成提供了具体参照。 《20世纪初鸟居龙藏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人类学调查及其影响》(作者杨志强,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教授;罗婷,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文章刊于《民族研究》2016年第6期)认为,1902-1903年间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人类学调查,是外国人在中国进行的早期人类学调查活动之一。基于此次调查,鸟居提出了田野与文献相结合,注重文化风俗研究等新的见解,对后来人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有关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介绍及分类,作为一种知识体系,间接参与到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话语的建构过程之中。 五、国外医学人类学新近发展述评 《地方生物学:概念缘起与理论意涵——国外医学人类学新近发展述评》(作者余成普,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医学人文中心副教授,文章刊于《民族研究》2016年第6期)指出,加拿大医学人类学家罗克(Margaret Lock)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地方生物学(local biologies)的概念,强调生物和文化长期交织而导致的生物社会差异,反对生物医学普适性身体的有关假定。本文通过对地方生物学这一概念及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展现出医学人类学新近发展中三个相互关联的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的论争和理论主张:反对身体的标准化,主张生物和文化的地方变异性和可塑性;反对生物-文化、先天-后天的二元对立,在具身化(embodiment)的策略下强调生物-文化的整体性和辩证关系;反对基因决定论,借助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来探索生物-文化连接的微观机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