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贵州非遗保护亟待破解“六大难题”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贵州民族报》2014年6月 唐子 参加讨论

    贵州是一个名符其实的非遗大省。
    目前,全省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 项,国家级和省级名录分别达到了74 项(125 处)、440项(568 处),国家级和省级传承人分别达到了57 名、301名,建立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 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 个,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 个、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8 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的“多彩贵州”逐步成为代表贵州的文化品牌。
    然而,贵州的非遗保护工作与全国许多地方一样,存在着诸多现实的矛盾与困境,以下“六大难题”亟待破解:
    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贵州省一些县、乡领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导地位不明确,认识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不能以通行的市场化观点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一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想到是否有开发利用价值,是否能赚钱,而不是深入细致地、脚踏实地地做好普查、抢救工作。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在各地文化工作中的排位较后,未列入考核目标,而成为一个可做可不做的工作。
    机构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工作落实不到位
    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基本都设立在文化部门内部,特别是今年大多数地区政府机构改革后,文化局已不再是单一的文化局了,而是好几个局合并,人员也就相对减少。很多地方(特别是县级)没有专门的工作机构,工作机构的不独立不稳定,导致工作队伍不稳定,而且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形成了除突击完成申报工作以外,普查、数据库建设、资料研究整理、项目及传承人保护等常规工作没有人做的局面,既严重影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又影响工作的持续开展。不能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综合性、多部门协作性、专业性、广泛性、长期性要求。
    “重申报、轻保护”现象严重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重申报、轻保护,重利用、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贵州省大多数地区在申报省级、国家级非遗项目时,确实是下了大力,一旦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名录后,一些工作也就停了下来,只是在每年申报经费的时候,把这些名录当做经费申报的项目,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有的地方甚至借继承创新之名随意篡改,使一些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目全非,破坏了非物质文化的原真性。轻保护现象,导致濒危项目抢救滞后。如“大方漆器”,原来是与“扬州漆器”、“福州漆器”齐名的全国三大著名漆器之一,作为国家级名录中唯一的少数民族髹饰技艺,其中的暗花、赤沙和堆雕技艺是国内独具特色的,但现在大方县不仅漆器生产厂房破败,企业生存举步维艰,而且“大方漆器”也早已不在三大著名漆器之列。
    投入不足,普查、抢救、保护经费严重缺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普查到挖掘,从人员培训到资料整理,从规划保护到抢救利用,都需要资金作支撑。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虽然省级财政安排了一定的专项保护经费,但从全省情况看,总体投入仍不足,开展保护工作有相当的难度。市(州、地)、县两级财政,大多没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仅是中央、省财政的补助资金,“等靠要”思想严重。项目申报成功后,经费投入不足、保护程序跟不上。
    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力有待加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综合性、多学科性、群众性很强的工作,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与社会团体之间、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学科之间必须协同配合;必须广泛动员群众力量,让广大群众自觉担负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和义务。而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被认为是文化部门一家之事,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广大群众保护意识淡薄,尚处于观望状态。而贵州省目前的现状是,从省到市到各县、区只有文化、民族事务、部分学校在长年开展抢救、保护、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抢救保护工作大部分停留在学者、专家和少部分热心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士和文化、民族事务等业务部门层面上。
    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项目参与人员越来越少,传承者和受众群体均出现明显断层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来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但由于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经常性、长期性的展示平台,没有适应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时代精品,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要求,受众群体落越来越小,生存空间逐渐萎缩。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在中老年人中还具有一定影响,而年轻一代大多对其不了解、不熟悉,更谈不上热爱和保护、传承。
    此外,由于现在的年轻人受经济利益驱动和外界主流文化的影响极大,大部分在初中毕业后均会选择外出务工,一来不愿学、二是没有时间去学。目前我省广大农村均以老年人和儿童为主。由于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仅在逢年过节时回来,甚至几年不回来,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传承人严重断层现象。
    随着《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的实施,非遗保护从部门工作上升到全省行动,贵州非遗存在的这些问题,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得到解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