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个共同”主题的指引下,中国特色民族政策始终坚持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将发展视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无论什么样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只有让民族地区发展起来,让少数民族群众富裕起来,才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也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还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一是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上的差距逐步拉大。少数民族地区人均GDP、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储蓄、人均消费、人均收入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交通和通讯上,如通讯线路少、质量低、整体通讯能力严重不足等,通讯基础设施亟须改善。三是产业层次低,比较效益差。少数民族地区是全国主要的农业经济区域,而农业是效益偏低的产业。少数民族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等资源型重工业所占比重较高,投资效益较差。四是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市场化意识比较薄弱,市场化程度较低,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非国有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当前,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背景下,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实质上就是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民族问题方面的大量矛盾和意见都集中表现在发展上。地区差距拉大,是经济发展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因此,民族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解决差距问题,坚持各民族间、区域间的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各民族包容性增长的目标,从而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说过:“解决民族问题的基础是经济。……当经济问题一天未解决,民族问题即未能解决。”“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民族问题实际,中国共产党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明确为民族工作的主题,体现了党的民族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不断发展创新的成果,赋予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特色。只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繁荣发展才有强大动力;只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团结奋斗才有建设基础。抓住了“两个共同”主题,就抓住了新形势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就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开创民族工作的新局面。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从战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作出了一整套战略部署,制定了一系列专项规划,在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给予了全力支持。60多年来,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增强了少数民族群众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有效地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度,成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强大动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