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经济生态 >

龙马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调查思考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中国民族宗教网 崔平 尹常辉 参加讨论

    2008年4月和2012年12月,李克强总理先后两次到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的龙马、青堡两村视察。在视察过程中,李克强总理指出:龙凤镇必须在移民建镇、扶贫搬迁、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上先行先试。2008年、2011年、2012年,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先后三次召开现场办公会和现场推进会,认真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视察恩施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究加快推进恩施综合扶贫改革的试点工作,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
    为认真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指示精神,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现场办公会、现场推进会精神,市委、市政府紧急部署,由恩施市民宗局牵头,从2013年开始,将龙凤镇龙马、青堡等10个村申报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村。每年财政投入300万元,分别在其中的两个村实施,计划五年时间全部实施完毕。龙凤镇党委、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在市民宗局的具体指导下,精心组织,科学谋划,以“特色民居改造、特色产业培育、特色文化传承”为主要内容,按照“特色经济优化、村寨庭院美化、农民思想教育深化、村务管理民主化”为目标,2013年间,率先在龙马村、双堰塘村开展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通过此项工作的开展,有效保护、建设了一批有民族特色的民居,促进了当地民族文化的发扬与传承,民族村寨的特色产业得到了发展壮大,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良好生产生活习惯逐步形成。
    一.基本情况
    龙马村,地处龙凤镇西北部,距恩施市区中心27公里,“双龙”公路贯穿全境,共辖9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872户,共3048人,劳动力2154人,其中贫困户596户,贫困人口2145人。其中,有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384户1271人,占总人口的41.6%,是典型的土家族、苗族与汉族的聚居区。村内的土家吊脚楼和四合院落古宅保存完好,独具特色,具有浓郁的土家族、苗族民族特色。全村国土面积10.2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521亩,山林面积20487亩。主要经济支撑为茶叶、养殖及务工业。2013年,全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6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02元。
    双堰塘村,地处龙凤镇西北部,距龙凤集镇5公里,“双龙”公路贯穿全境,共辖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850户,共2798人,劳动力1677人,其中贫困户565户,贫困人口1970人。有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298户1150人,占总人口的41 %。全村国土面积6.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89亩,山林面积9973.5亩。主要经济支撑为茶叶、养殖业及务工业。2013年,全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 167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39元。
    二.工作成效
    (一)村寨容貌明显改善
    一年来,龙马村在保扎片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项目总投资2611万元,实施土地治理面积20021亩,实施核心茶叶示范园土地治理1200亩,坡改梯158亩;硬化公路4.8公里,维修机耕路3819米,修建田间作业便道5707米,沟渠5500米;修建1500立方水池5口,铺设水管18800米;投资300万元建设村委会办公楼1150平方米,文化广场1000平方米;实施民居改造101户;实施“一池三改”18户;太阳能热水器入户250户。
    一年来,双堰塘村整合各级各类资金1332万元。其中:投资1200万元改扩建村组公路10公里(双龙公路),硬化双堰塘村公路7公里;投资132万元改扩建双堰塘村自来水厂,铺设水管1000米;实施特色民居改造70户;实施“一池三改”108户;太阳能热水器入户385户。
    (二)产业结构调整初具规模
    经过一年的扶持,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两个村基本形成了特色产业突出、初具规模的主导产业。龙马村发展茶叶1600亩。双堰塘村发展茶叶1000亩,并依托城郊优势,发展城郊蔬菜500亩。
    (三)村民文明程度大辐提高
    围绕产业发展及村民素质建设,以群众教育为契机,以“3.8”村务公开日、村民代表大会、屋场会等多模式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以宣传墙、宣传橱窗等形式开展文化大院文明活动,利用图书室、远程教育培育科技明白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龙马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全村大部分村民实现了“三通”,有电话(含手机)用户率达95%,通信条件得到全面改善,电视入户860户,入户率达99%,电脑入户率达15%;部分农户购买了高档电器和小车,全村现有小车18台、摩托车85台、农用载货汽车15辆。加强阵地建设,新修建筑面积1150平方米的村办公大楼一栋,设置了功能齐全的为民服务办公大厅;开展星级文明评议活动(全村评选十星级56户,九星级128户,八星级114户,七星级259户)。
    双堰塘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全村大部分村民实现了“三通”,有电话(含手机)用户率达95%,通信条件得到全面改善,电视入户850户,入户率达100%,电脑入户率达12%;富裕户都购买了高档电器和小车,全村现有小车20台、摩托车250台、农用载货汽车30辆。加强阵地建设,设置了功能齐全的为民服务办公大厅;开展星级文明评议活动(全村评选十星级86户,九星级157户,八星级128户,七星级214户)。
    这两个村,群众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和科技文化素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克服了长期“等、靠、要”的思想,提高了村民参与意识和脱贫致富的意识,村级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明显增强,群众普遍得到实惠,自我发展的能力逐步提高。
    (四)民族团结明显进步
    一是通过开通网络,打造农家书屋,有力推进了村寨的文化建设;二是通过治安中心户长、十户联防,共同维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共创和谐院落;三是发展产业互动,共同打造茶园、特色民居改造等旅游观光产业,实现共同致富;四是完善村规民约,增强村民的团结、友爱、互助意识;五是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和谐村庄、平安院落、五好家庭、十星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管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五)文化传承初现雏形
    认真挖掘民俗文化,着力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一是通过开展山民歌比赛、土家编织、薅草锣鼓、灯戏、舞狮玩龙等节目,大力挖掘民俗文化;二是着力打造土家院落和四合院,对民居古宅进行保护;三是成立了农民民俗表演队,购置配备了专业音响设备,利用村文化广场排练广场舞、摆手舞等民俗节目,增加群众之间的交流,增进民族友谊和情感,使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保护与传承。
    三.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一是成立了龙凤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委书记任组长,镇内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加强对特色村寨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二是建立了部门联动机制,整合资源,齐心协力,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强力推进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三是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建设自己的家园,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抓住试点建设的大好机遇,主动投身到项目建设中来,努力改变家乡面貌和自身发展条件。
    (二)规划先行,项目引领
    一是科学规划设计。在充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精心编制了《龙凤镇龙马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和《龙凤镇双堰塘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从基础设施、文化保护、经济发展、特色民居保护、特色产业培育、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进行了规划。特色民居按照“青瓦白墙木门窗”风格设计,建坡屋顶,最高不超过3层,盖青色水泥瓦或青色布瓦,用青色脊瓦垛脊,滴水头钩檐口,花格窗、吊檐板和清水条为微黄色且清漆刷制,正立面墙壁刷白色外墙漆。二是整合项目,集中建设。以规划为统领,整合整村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公路通畅、阵地建设等项目开展特色村寨建设。
    (三)保护发展 ,有机结合
    根据各村特点和不同民族情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制定了项目建设规划,突出保护与发展并重,凡具备保护价值的村寨采取保护在先,以谋发展的思路制定建设规划,既保护、恢复了优秀传统文化,又使村寨具备了在多方面发展的基础。认真挖掘蕴含土家族、苗族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搜集整理本地的薅草锣鼓、狮子灯、彩莲船、锣鼓等节目,组织演出队春节期间在各村及单位巡回演出,既挖掘了本村的民俗文化,又发展了文化产品。同时还在各村组织广场舞、组建农村文化室,打造农家书屋,有力推进了村寨的文化建设,传承了民族文化。
    (四)健全机制,规范管理
    一是健全绩效考评机制。为了规范和加强财务资金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扶贫效率,考核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并在考核基础上进行综合工作评价;二是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将财政资金的分配与绩效考评结果挂钩;三是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加强与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的合作配合,强化监督检查手段,建立健全协调统一的财政资金监管机制,杜绝违规、违纪、违法行为,加大对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四是健全管理责任机制。结合实际,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履行承担项目实施的具体责任。
    四.不足和建议
    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两个村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
    1.各级政府倾向于发展,保护力度不够。有“重发展”、“轻保护”的现象。
    2.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中投入的资金有限,一些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加之项目实施后,再无资金投入,缺乏后续管理资金。
    3.特色产业的培植和发挥效益需要一定的周期,短期内让农民增收有一定困难。
    4.村民思想意识需要转变, 需要克服 “小农意识” 和传统思维定势,在农村经济发展过整中,对特色村寨的破坏时有发生。
    为此,特建议上级民族宗教部门,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的指导力度和支持力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