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当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时节,走进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元谋坝子和双柏县绿汁江畔,映入眼帘的依然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景象。 在一块块高标准良田,一片片优质精品果园里,“田成方、管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洪能排”的中低产田改造已显现成效;在楚雄州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藏富于民、藏粮于田”的高效稳产田正为广大群众带来福祉。 2009年,楚雄州委、州政府决定到2020年投资30亿元,改造完成200万亩中低产田地,实现农民人均拥有1.3亩稳产田的目标。5年来,通过全州上下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中低产田改造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不仅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还加快了全州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连续遭遇旱灾的不利形势下,楚雄州仍保持了粮食总产连续增长、农民持续增收、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裕,中低产田地改造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开发整理零星耕地 改善灌溉耕作条件 “2009年2万,2010年3万,2011年5万,2012年5.6万,2013年6.2万。”南华县沙桥镇向阳村委会羊必林1组61岁的村民周有贵,用一张发黄的A4纸记录下了实施中低产田改造5年来,家庭烤烟收入的变化。 “由于缺水,农业发展一直受到制约。”在周有贵家不远处的一座山梁上,向阳村委会直冲河村小组长周文发说,向阳村地处山区,过去生产生活用水都是靠山箐水,而且只有雨季可以用几个月,其他时间就要到几公里外的老厂河水库挑水用。“以前人喝水都愁,更不要说发展种植了,村民们在地里只敢种一些包谷、萝卜等耐旱的作物,还得看天吃饭。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小水窖,生产生活用水都不愁。” 2009年开始,沙桥镇抓住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建设的机遇,又为直冲河村小组和余家村小组争取到了210个小水窖建设项目。通过水窖和沟渠等设施的建设,向阳村水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实现了“有水能蓄住,天旱能浇灌”,降低了劳动成本和劳动强度。 在一片片纵横交织的农田旁边,一口口的小水窖布满了山埂。“一个小水窖可以保5亩烤烟的移栽用水,不用再到外面拉水。”沙桥镇烟田办主任余建荣告诉记者,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实施,使沙桥镇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民人均可收入也在逐年提高。 中低产田改造的实施,不仅加快了楚雄州零星分散耕地的开发整理,还改善了山区的灌溉条件和耕作条件。在州委、州政府的统筹安排下,相关职能部门整合项目,各项目区依托水源搞改造,着力完善田间排灌体系,以改善耕作条件、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土壤肥力。较好地改善了项目区的农田(地)灌溉条件和交通条件,解决了生产用水的同时,也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 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实施,使楚雄州农业基础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为全州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产业带动发展 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寒冬时节,地处低海拔地区的双柏县绿汁江畔却依然温暖如春,室外温度26℃。 2009年以来,绿汁江畔的大麦地镇结合优势,加大中低产田地改造的力度,先后改造中低产田地1万多亩,坚持以产业带动发展,吸引社会资本及企业参与到中低产田改造中,现已通过土地流转及时将改造土地承包给14户企业,发展热区经济作物,建设农业示范园区,较好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中低产田改造,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为当地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生态效益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站在大麦地镇卧马都新村的百亩连片葡萄园边,镇长郭汝金告诉记者,“以前的绿汁江畔都是荒地,坡度大、砾石多、根本无法耕种,水土流失严重,基本没人在这里居住。” 以卧马都新村为例,过去基本处于“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状态,产出率低,加之田间沟渠、机耕道路不配套,洪涝灾害和次生灾害发生率居高,不利于集中连片、规模化经营,综合生产能力低下,更不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如今,通过中低产田改造,百亩连片的葡萄地旁沟渠相通,2.5米宽的防洪沟从山顶通往江边,层层向下延伸,一条条环绕的机耕路可以通到村民家门口。 “种得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昔日无人问津的荒山荒坡荒滩也被“资本的眼球”盯上了,成了“金土地”。近年来,云南绿汁江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在绿汁江畔流转土地7600亩,先后投入9000万元种植葡萄4000多亩,公司党支部副书记薛衡告诉记者,公司仅葡萄种植一项常年用工共580多人,其中当地人就有300多人。 据了解,目前已有14户企业在绿汁江畔投资两亿多元发展种植业,实现了葡萄产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品牌化经营。郭汝金认为:“社会资本融入中低产田改造,不仅能把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现代管理方式、现代流通方式植入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落后地区,极大地改善了大麦地镇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激活了农村生产要素潜能,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 随着葡萄等绿色产业的发展,当地很多外出打工的劳动力返乡就业。今年刚满20岁的卧马都村村民普成海,之前在过浙江、天津、广西打工,现在不仅把家里的4亩地租给云南绿汁江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发展葡萄产业,还在公司打工,每月3000多元的固定工资,比外出打工收入多得多。47岁的杨存祖一家,家里的近5亩地流转给公司后,两口子又进入公司务工,每月公司包吃还有4000多元的工资,年收入超过5万元,不仅供养了一个大学生和一个中专的女儿读书,家里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电都配置齐全。 大麦地镇领导算过一笔账:发展资本农业,既能使农民获得财产性增收,又能得到打工收入,土地流转涉及到3个村委会、30多个村民小组,700多农户,仅地租收入就超过800万元。打工收入就更多了,以葡萄园建成挂果后的管理用工算,每10亩葡萄园常年管理用工不少于2人,每个工作日以60元计,建成1万亩葡萄园需要常年用工2000人,农民一年从中可以获取工资性收入4300万元以上,普龙村委会农户地租和打工收入户均超过3万元,人均增收8000多元。 2009年开始中低产田改造以来,楚雄州各县市、各有关部门按照州委、州政府要求,坚持小项目围绕大项目跑、后期的项目围绕前期的跑,加大重点区域的项目实施密度,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最大限度进行项目整合,集中投入,连片改造,着力建设一批典型示范区。项目建成后既解决了项目区群众生产用水,又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树立了一批中低产田地改造的典型,形成中低产田地改造到哪里,项目资金就集中到哪里,产业就发展到哪里,农民增收就到哪里的新格局。 吸引社会资金参与 发展特色经济农业 在元谋县黄瓜园镇金河水村,东方红葡萄果业产销专业合作社的5000多亩鲜食葡萄已经挂果,等待采摘,葡萄园里的技术工人们正在紧张的劳作着。“我们的葡萄直接供应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及世纪华联等大型超市和批发市场,合作社直接有产销一体的模式。”公司负责人杨燕告诉记者,地里的葡萄还没成熟,基本就已经被预订一空。 东方红果业所采用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把流转的土地经过改造后统一种植、统一技术、统一品牌,提升了自主品牌鲜食葡萄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农户一起发展葡萄产业。“在葡萄园里打工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学会了绑枝条、抹芽、膨果、疏果等葡萄种植技术,我们也可以在自家没有流转的土地上栽种葡萄,一起给公司进行打包、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正在果园里劳作的元谋县黄瓜园镇金水河村村民李明翠说。 “东方红果业这种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解决了农民分散种植与企业难以对接的问题,真正把企业和农户建成产业共生体、利益共同体,真正实现了企业获利、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的三赢局面。”元谋县农办主任王颖介绍说,在元谋县,像东方红这样的大规模企业化种植果业的公司还很多,通过中低产田集团化种植后,元谋县绿色产业得到了健康发展,去年,全县种植鲜食葡萄就达3.1万亩,仅鲜食葡萄一项,便实现产值3.24亿元,成为了全县继冬早蔬菜后的又一支柱产业。 除了种植无公害葡萄外,元谋县还把中低改项目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利用改造后的耕地,大规模发展龙眼、青枣、香蕉等经济林果种植,成为了楚雄州绿色蔬菜和水果种植的重要基地,田间地头,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目前,楚雄州把加快茶园、桑园、果蔬、油料、粮食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作为重点,把中低产田地改造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引进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把新开发的土地和改造后新增耕地及时流转给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养殖大户,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促进土地经营权流转,扩大土地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同样,元谋县的物茂乡党委、乡政府通过农业招商引资,引进金龙果蔬有限公司,采取土地集中流转、集约化经营的路子,引导芝麻大村村民将4300多亩旱地有偿流转给金龙果蔬有限公司进行农业开发,公司共投入资金近1亿元,对4300多亩进行中低产田地改造,修建坝塘、蓄水池及修建机耕路,使原来七零八落的“巴掌地”和“雷响田”,变成了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涝能排、旱能灌的千亩连片葡萄园和小枣园,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并到公司务工,可获得土地承包金和打工工资两份收入,公司还为固定工人交纳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解决了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楚雄州以发展绿色产业为导向,以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为平台,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中低产田地改造,采取兴龙头、办基地、建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等形式,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耕地土壤培肥、农业科技应用等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挥中低产田地改造的效益。截至目前,中低产田地改造后共发展高原特色农业16.6万亩,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14.8万亩,共建成示范样板片区10片,面积8.2万亩。特别是近年来,改造后的田地多数被企业或老板租赁来种植经济作物,农民有固定的收入,还可以参与公司打工,收入增加较快,发挥了较大示范带动作用。中低产田改造成了富民强州的助推器,促进了全州产业调整,推动了绿色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为全州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宝贵经验。 多个部门紧密协作 推动中低产田改造 2009年,楚雄州委、州政府决定从2009年至2020年,筹资30亿元改造200万亩中低产田地,使全州农民人均拥有1.3亩高稳产农田。围绕这一目标,州委、州政府每年听取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情况汇报,安排部署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工作措施,落实领导责任,扎实有效推进。 每年下达计划任务后,楚雄州都要求各部门上报实际项目落实情况,按实际落实的项目下达中低产田地改造计划,把责任明确到县市和部门,州委书记直接联系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对中低产田地改造进行研究、部署和督查,推动工作开展;州长和分管领导亲临一线督查指导工作,及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推进工作落实。 5年来,全州以大项目为依托,整合水务、国土、发改、农业、烟草、农业开发办、中低改办7部门项目资金达到23.03亿元。先后建成楚雄紫溪、东华子午;双柏大麦地绿汁江、南华雨露、牟定江坡、姚安弥兴、大姚金碧、永仁云龙、元谋黄瓜园物茂、武定猫街高桥、禄丰罗茨、川街等示范项目区,特别是在元谋的蔬菜、葡萄、大青枣种植园区,双柏的大麦地葡萄种植园区、大姚和姚安的蚕桑种植园区、禄丰罗茨烤烟种植园区、姚安的蔬菜西瓜种植园区、永仁的芒果种植园区等园区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做到每个县市都有一个示范项目,带动中低产田地改造深入开展。 目前,楚雄州已形成了以项目为纽带,中低产田地改造与现代基本烟田建设、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土地占补平衡开发项目、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等项目紧密结合的工作运行机制,200万亩田改任务还逐项进行了细化分解,签订了年度目标责任书,纵向分解到各县(市)、横向分解到州级7个部门,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左右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全州的中低产田改造工作形成了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