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经济生态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在民族地区的践行路径(2)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中国民族报 杨旭 金炳镐 参加讨论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民族地区践行的路径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使其服务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践行科学发展理念,强化生态文明顶层设计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国家战略、区域建设、民族发展。西部民族地区大多位于我国自然地理的第一、二台阶的高原和山地上,地貌复杂,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并存,是我国大江、大河的主要源头,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是中下游的生态屏障,也是生态脆弱地区、生态敏感地区、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区。西北的荒漠化、沙漠化和西南的石漠化仍是必须长期面对和应对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仅依靠单一区域或单一民族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必须在国家的统筹下,发挥国家顶层设计的力量,调动东、中、西部地区的各种人力、物力、财力,才能有效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生态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必须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紧扣民生抓发展,重点抓好就业和教育;发挥资源优势,重点抓好惠及当地和保护生态;搞好扶贫开发,重点抓好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脱贫;加强边疆建设,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这一要求将保护生态作为民生工程的一项内容,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增长、精准扶贫、国家稳定以及区域建设的内在关联。民族地区生态文明的实践必须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位一体”格局的协调来实现。并且,还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无论是发展的实践,还是发展成果的享有都必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相关部门应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立足国家战略的宏观视野,结合区域因素与民族因素、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促进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保护好自然环境的同时,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关系,为国家发展、区域建设、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2.完善生态法制建设,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会议贵州团审议时强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当前,我国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除了与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足有关以外,还与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备有关。法制不仅是我国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因此,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急需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民族地区的生态法制建设必须与当地实际相结合。目前,我国民族地区的生态法制建设还较为滞后,生态法制仍然薄弱,缺少生态文化内涵的宣传,在立法设计上未能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其中,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民间团体,大多忽视团体和个人在生态环境方面的权利与义务;而地方法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法律条款也较为简略,未能对破坏生态者及其行为的处理进行明确的规定,由此导致破坏生态的行为屡禁不止。民族地区生态法制建设的原则应是在确保当地生态权益的基础上,协调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现生态资源的共享,最终构建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对此,民族地区应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明确生态文明与经济增长、文化保护、政治民主、社会和谐的密切联系。与此相应,不断完善各类生态法规,强化人们的生态权益意识,通过法制途径对生态资源的配置以及生态资源使用的权利与义务进行规约,逐渐建成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