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发挥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激发民间生态环保力量 在民族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不同民族都极其重视生态环境对自身的影响,随之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民族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行为规范,如南方少数民族大多位于高原山地与湖泊丘陵地带,少数民族建筑的选址大多讲究背山、临水、避风、向阳等特点。在村落布局上,很多民族总是力求因地制宜,将水塘溪流、林木植被、山川地型与民居建筑融为一体,既方便生产生活,也美化生态环境。并且,为了保护好当地的生态,很多民族都借助一定的禁忌、礼俗、习惯、乡规、民约,不断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系统。 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民族地区应将政府主导与民间自主结合起来,注意发挥地方传统生态伦理的积极作用。我国民族地区大多位于欠发达地区,在人与自然相处的原则方面,主要强调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融入。为了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民族地区传统伦理习惯主要是约束人的生产生活行为。由于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之间生态环境差异较大,对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要求也不尽相同。因而,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应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立足人与生态以及人与人的良性关系构建,挖掘地方传统生态思想,激发民族传统的生态文化,调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民间力量,使之与政府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互补,共同推动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4.创新民族地区产能方式,提高民族地区生态效率 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迫使我国民族地区必须通过创新产能方式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从而统筹好生态资源的保护与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创新发展思路,也要创新发展手段。要打破旧的思维定式和条条框框,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用创新培育新兴产业,用创新发掘增长动力,用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产业发展的核心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经济增长、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都与生态资源有着密切关系。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关键是使生态文明成为经济增长、文化保护、政治民主、社会和谐的“催化剂”,这也是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前提。 在创新产能方式的过程中,民族地区在吸收现代科技的同时,还需要将现代科技与传统生态智慧进行有机结合,发挥民间生态技术的优势。民族地区的生态技术与经验是各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它是各民族为适应各种生态环境而发明的技术或积累的经验。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其中的一些内容已难以满足民族地区的发展需求。对此,在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中,还需要对传统生态技术与经验进行科学的继承与改进,在保持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将现代科技与传统生产经验结合,改革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探索绿色环保、低耗高效、生态循环的产业,提高地方生态系统的生产效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