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吕莎)8月21—22日,以“草原丝绸之路与世界文明”为主题的中国第四届蒙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乌兰,联合国教育权问题特别报告员基肖尔·辛格,蒙古国科学院副院长图·道尔吉,中国驻蒙古国前大使高树茂分别致辞。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蒙古学学会会长吴团英出席研讨会并作主旨报告,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白向群主持开幕式。 王伟光在致辞中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为沿线各国共谋发展、共同繁荣提供了新的重大契机,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他说,目前,“一带一路”建设正值全面启动、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各方面智库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当而且一定能够有所作为,我们应联手为这一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积极贡献力量。 王伟光表示,国际学术界应抓住有利时机,增强使命意识,把握时代特性,积极探索智库对话新模式,全面拓展务实合作新途径,不断完善智库合作新机制,进一步推进智库间的广泛交流合作,为更好地全方位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间友好关系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此,应从建设智库合作网络、推动多元合作平台建设、做好服务决策工作、发挥好民心相通纽带作用等方面作出努力。 乌兰指出,这次研讨会对“草原丝绸之路与世界文明”的深入研讨,就是要深化“一带一路”战略的研究,梳理“草原丝绸之路”曾经在推动世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揭示蒙古民族在世界历史和文化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彰显蒙古学研究在不同领域与文明对话中的重要作用。乌兰提出三点希望:一是以包容开放、互学互鉴、兼容并蓄精神,深入推进蒙古学研究创新发展。二是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坚持正确的价值追求,助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三是以蒙古学研究为纽带,加强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 研讨会上,郝时远、特木尔陶高、乔吉、拉林、松川节、金成修等国内外学者作学术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郝时远在历史的视野中阐释了“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力量。他提出,文化是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力量。作为科学阐释人文精神、推动文化传承、提升文化力量的学术界,不仅要为民心相通做出积极的引导,而且要为国际合作、互利共赢提供智力支持。国际蒙古学协会秘书长特木尔陶高在报告《元朝文字政策》中探讨了忽必烈大力推广“方体字”(或称“八思巴字”)的背景,以及方体字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他认为,作为元朝治国策略的一种实体形式,方体字所记录下的元代政务文书、法律文献、佛教经典等文献资料,对于东方学研究的各个学科具有广泛的参考价值。日本大谷大学副校长松川节同与会者探讨了与忽必烈及元朝统治理念有着密切关系的蒙古语yeke suu(大福荫)的词义。 来自联合国有关组织和蒙古国、俄罗斯、匈牙利、法国、巴基斯坦、卢旺达、印度、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以及国内科研院所、高校和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近200人参加会议。研讨会收到多文种蒙古学研究论文91篇。 此次研讨会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中国蒙古学学会主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