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云南怒江11月9日电 (记者 王林 胡远航)随着交通状况改善和人类活动加剧,云南最后的秘境独龙江大峡谷面临空前的生态压力。 位于中缅边境、滇藏交界处的云南独龙江大峡谷,东依高黎贡山,西靠担当力卡山,中间的独龙江犹如碧色巨龙,自北向南咆哮而过。这是中国人口最少民族之一——不足6000人的独龙族繁衍生息之地。由于长期封闭,这里独特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得以保存。在独龙江流域199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植物特有种490多个,如长春木、钩萼等。还有岭牛、戴帽叶猴等国家保护珍稀动物。作为亚洲大陆最重要的动植物王国和物种基因库,这里被科学家称作“东亚物种多样性中心舞台”、“野生植物天然博物院”,同时也是中国原始自然生态、原生动植物带谱保留最完整、特征最明显、跨幅最大的生物河谷。 然而,正因为封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生活于此的独龙族人尚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生产生活水平极度落后。要改变独龙江贫困面貌,必须首先解决这里与外界的联通。1964年,一条一米多宽的人马驿道建成。1999年9月,简易而曲折的独龙江公路通车,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不通公路的历史。但是,每年连绵的雨季和大雪封山的冬季,独龙江仍有近大半年时间与世隔绝。直到2014年4月,一条近7公里长的独龙江隧道打通,加之道路交通改善,独龙江大峡谷彻底告别封闭。 随着“精准扶贫”和“整乡推进”工程的实施,秘境独龙江正在变成人间乐土。不过,交通状况的改善和扶贫力度的加大,也使得这里面临空前的生态压力。独龙江的道路、水电站和乡村建设目前仍在持续。扶贫攻坚也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当地民众开始规模种植草果等经济作物,包括鸡、鸭和猪的养殖业也已开始。 事实上,科研人员很早就对这一流域人类活动加强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予以关注。近十年来,云南大学、云南省林科院先后多次派人前来调研。 令人欣慰的是,当地政府为保护独龙江生态环境,制定了最严格的限制和务实措施。比如海拔2000米的生态红线,种植范围的严格限制以及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 “曾经的封闭客观上保护这里的原始生态,但通过主观努力和科学管理,也不是不能永葆这里的青山碧水。”正在这里进行植物普查的云南省林科院助理研究员方波和同事们在马库村附近陆续发现一棵红椿和一棵伞花木,这两个树种均是首次在此地区记录到。 方波说,此次调查结束后,他们将经对比、分析后形成报告,可望对独龙江流域发展,特别是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