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用知识阻断农村贫困的代际传递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甘肃日报 周者军 杨春祎 薛 参加讨论

    
    陇南市市长陈青在徽县四大班子领导陪同下,在徽县实验小学进行基础教育工作调研。
    
    徽县虞关幼儿园的孩子们在户外活动中欢快玩耍。
    
    徽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学楼。
    夏日,走进徽县虞关乡中心小学(陇南第一所寄宿制小学)的宿舍楼,处处的细节,让人眼前一亮:走廊两边墙上,色彩斑斓的卡通人物绽放着微笑;每间宿舍门口,贴着住宿学生的照片和姓名,家长和生活老师的电话也附在旁边;走进宽敞明亮的宿舍,爱心企业赠送的被褥叠得方方正正,脸盆、水杯等生活用品摆放得整整齐齐。
    “有快乐你我分享,困难时陪在身旁”正如学校文化墙上的标语写的一样,在这里,孩子们时刻感受着集体的温暖与爱,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下健康、快乐成长。
    “(大通铺)四张床板七个人,基本上一张床要睡两个人,整个宿舍除了床铺,余下的地方仅够摆一张小桌子。由于地方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用品只能四处乱放……”这就是以前人们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印象。
    近年来,徽县把教育工作摆在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的位置进行安排部署,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5年9月,徽县顺利通过国家评估认定,荣获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颁发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奖,成为陇南市第一个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县。
    同时,在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号工程”的带动下,徽县整合项目资金,集中力量攻坚克难,举全县之力,推动教育发展水平,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机会均等 创造公平教育环境
    “过去,只有城里的孩子才能上幼儿园,乡下的孩子想都不敢想,直到六七岁上小学时,还大字不识一个;现在,我们农村的幼儿园不比城里差,三四岁的孩子唱歌跳舞做手工样样精通,孩子更聪明,也更有礼貌了。”在徽县伏家镇启明幼儿园门口,一位接送孩子的家长高兴地说。
    长期以来,学前教育是农村教育的“短板”和“痛点”。适龄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不能就近接受学前教育,更因得不到家庭关爱和有效监管,身心发展和人身安全都难以得到保障,成为贫困地区面临的社会问题。
    为重点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向贫困村延伸,徽县优先实现88个贫困村有实际需求的幼儿园建设全覆盖。其中2015年预脱贫村23个,规划建设村级幼儿园21个,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通过验收。今年,在贫困村又新建村级幼儿园7所,同时依托村级小学改扩建学前班(幼儿园)19个,实现了贫困村学前教育全覆盖。为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该县又审批认定了5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全县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了80.9%。同时,为了解决城区学前教育资源不足问题,结合城区学前教育总体规划,由县领导亲自协调,决定引进社会力量在城南、城北高标准扶持建设民办幼儿园各1所。
    为了给全县适龄儿童创造公平均等的受教育机会,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徽县首先从观念入手,深入开展义务教育普法宣传,组织工作人员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督促家长主动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依法保障适龄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同时,着力保障特殊教育群体就学权益,县政府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残疾儿童入学纳入《徽县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徽县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体系,各学校建立健全了专门档案,开展重点帮扶,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00%实现入学就读,2015年秋季学期,全县78名三类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73人,入学率93.6%。
    由于大量农村青年劳力外出务工,留守儿童成为新的教育问题。为了更好地照顾好留守儿童,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徽县建立了9所留守儿童之家,各校结合教育精准扶贫政策,认真开展留守儿童摸底和登记造册,通过心理访谈、困难救助、组织活动等方式,确保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快乐地展开学习和生活。
    不仅如此,为了创造公平教育环境,徽县还实行“阳光招生”。坚持小学“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初中“划片就近、免试直升”制度,杜绝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举办各类重点班、培优班,努力消除大班额现象;推进高中招生改革工作,将县一中招生计划的50%均衡分配到县内各初中,调动了农村初中办学积极性,确保学生公平享受优质教育。
    在教育资金支持方面,徽县坚持“三个优先”,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并建立了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正常增长机制。近三年,教育经费全部达到“三个增长”和“一个比例”的要求。徽县县政府在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足额拨付教育专项资金,努力保证教育经费支出,每年用于教育的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占总额的50%以上。2012年以来,共拨付教育系统资金5953万元,从土地出让金收益和公益金中提留的教育专项资金463万元,均如数拨付教育部门使用。
    全面改薄 切实提高办学条件
    “现在我们上课已经全部变成电子白板了,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给学生找到更多丰富的图片、影视资料帮助教学,孩子们更有兴趣,对知识的理解可以通过多个渠道。以前教学就是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一张嘴,辅助资料也有限。”徽县虞关初中一位有20多年教龄的张智华老师谈起农村办学条件的改善,感受很深。
    “全面改薄”,即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是国家聚焦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保障教育公平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十三五期间教育改革单项工程中最大的一项民生工程。“教学手段落后是我们以前面临的最大问题,现在有了‘班班通’、互联网、电子白板,学生的视野拓宽了,不仅仅局限在书本上了,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着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县里还多次组织教师接受电子白板和‘班班通’系统培训,教师的教学水平整体得到了一个提升。”虞关初中校长范红斌告诉记者。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办学条件,徽县深入落实“全面改薄”工程,紧抓项目促建设,自2010年以来,累计筹资1.56亿元,实施各类教育项目222个,新建、改扩建、维修加固校舍总面积6.098万平方米。先后投入4223.5万元为学校购置图书128300册、计算机1621台、电子白板178套、体育器材37243件套、音乐器材9929件套、美术器材8514件套,装配小学科学实验室20个、地理教室3个、物理实验室20个、生化实验室21个、物理仪器室22个、生化仪器室22个,购置校园监控设备73套,为70所农村小学配备了数学、科学教学仪器和音体美器材,为师生配置净(饮)水机162套,为学生更换担任课桌凳7537套,学生勇闯1932套。
    与此同时,该县重点加强了网络平台建设,为全县各学校接通互联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00%实现网络全覆盖,确保农村学生可以与城市学生享受到同样的网络教育资源。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以来,该县又先后为学校装配“班班通”电子白板270套及248套液晶触摸一体机,购置音体美器材、食堂设备及图书一批,督促95所义务教育学校完成校园平整、活动场地硬化、室内外粉刷及校园文化布置工作,使校际间教学环境差距明显缩小。
    发展教育,办学条件是基础,教学质量是关键。近年来,徽县按照“一校一品”的要求,积极引导学校办学朝品牌化方向发展,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刚性落实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运动,定期举办艺术周、艺术节,挖掘学校优势,总结凝练办学特色,建立多元化的学校评价体系,优化学校管理,组织开展教育课程研究,着力探索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新路径,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县中小学教学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小学毕业检测成绩逐年攀升,初中毕业会考、普通高考近年稳居全市前列。通过挖掘地方资源积极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组织编写精品校本教材,先后开发剪纸、刺绣、泥塑等民俗艺术类等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40余部。
    “虞关乡中心小学围绕‘创特色,争一流’的办学目标,制定系统的教学体系、开创独特的教学模式、打造浓厚的校园文化,形成虞关乡中心小学自己的特色教育。”校长文志英告诉记者,近年来,虞关乡中心小学以学生快乐健康为出发点,编制了《养成教育》《美丽虞关》等校本教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利用仙人关、吴王城及抗金名将吴玠等历史故事绘制主题文化墙,再现民族精神,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学习做人、学习处世。另外,学校相继成立了绘画、舞蹈、体育、书法、手工制作、计算机等兴趣小组,进一步挖掘了学生潜能,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值得一提的是,为引导民族教育健康发展,徽县东关回民小学充分发挥广播、展板、校刊、宣传橱窗的作用,广泛宣传民族团结政策和重要性,依托回族浓厚的文化底蕴,让回族前辈的字画走进学校的文化长廊、让民族特色的舞蹈展现在学校舞台。
    授之以渔 扶贫向“造血式”转变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拔掉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乘势而上、决战决胜的关键之年。扶贫先扶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的带动下,徽县教育部门一方面深入落实学生资助政策,确保精准扶贫补助资金发放到位,惠及到每一个贫困学生,另一方面还对贫困生、贫困村民广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努力实现从过去的“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徽县教育局立即成立了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帮扶工作队,安排专人负责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管理,及时衔接推进相关工作。组织各学区、学校对照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配合乡镇扶贫办认真核查每位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的学籍档案和就学信息,按期完成了大数据平台教育扶贫信息审核工作。通过大数据平台,从全县2.95万贫困人口的茫茫人海中,一下子就能找到任何一户贫困家庭,随时掌握家庭内每个人的受教育情况,并给出具体帮扶措施。
    徽县教育局局长陈友平告诉记者,为了推动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教育部门研究制定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乡村教师队伍、民族教育、学生资助、高校招生等七个方面的专项支持计划,全力推进教育事业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发展。
    双联工作开展以来,徽县教育局认真落实干部驻村和联络员工作制度,分阶段分批次派出干部驻村,深入村社吃透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为群众提供种植养殖农业科技知识和外出务工信息,帮助农户实现增产增收。
    通过开展“走访谈心、访贫问计”活动,徽县教育局的联村干部全面掌握了银杏树乡银杏村和大河乡腰庄村全村及各贫困户基本情况。结合贫困户情况,因户施策开展帮扶活动,县教育局副局长郝世俊在了解了自己帮扶的腰庄村贫困户郭志刚患精神病,母子二人生活困难,主动捐款3000元为他家解决眼前的困难,深受乡村干部和村民的一致好评。为了开阔农村群众眼界,让村民掌握更多的政策和市场信息,教育局还为两个双联村订阅了有关科技致富的报刊杂志,逢年过节,还组织文艺、科技等小分队深入两个联系村开展文艺演出、科技讲座扶贫济困慰问等活动。
    为促进学生资助政策全面落实,今年,徽县县委、县政府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重点,为7438名幼儿发放了学前幼儿保教费补助资金349.07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幼儿287人,发放金额11.6万元。通过政策的落实,每个适龄儿童进入幼儿园学习都可以得到至少500元的补助。“以前觉得送孩子上幼儿园太贵了,想把钱省下来留着上学用,但是孩子年龄大了在家没人管也让人担心。现在有了政府资助,孩子们可以在幼儿园里学习,我们家长也放心了,对以后上小学也有帮助。”村民李某谈到资助政策时颇感欣慰。
    与此同时,该县着力为贫困学生减免学费和书本费,投入了大量精力为困难学生办理助学贷款,并多方争取资助,不让经济原因成为学生升学通道上的“拦路虎”。去年,该县为393名普通高中建档立卡户学生免除学杂费和书本费15.72万元;为130名省内高职院校建档立卡户学生免除学杂费和书本费65万元,切实降低了上学成本。另外,为1711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办理了1020.92万元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有1603人次享受到了普通高中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171.28万元,并为5名考入高校的学生协调团县委争取相关资助2.5万元。
    “原来我的家庭情况很不好,像我们这样的家庭经济状况,根本就没有机会出来学习,来技工学校学习一年以后,我对未来又有了新的想法,我希望尽快学到一技之长,将来为家乡作贡献。”这是杜荣发的肺腑之言。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徽县教育局通过多方协调沟通,将双联点贫困户学子杜荣发推荐到甘肃新科技工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习,并免除了所有学杂费用,对其往返车费给予了补助。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徽县教育局统筹职业学校的职业培训资源,广泛开展外出农民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和围绕农民致富增收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将县职业中专建成全县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基地。
    “有的孩子家庭虽然不是贫困户,但他们小小年纪进入社会,如果后续培训教育跟不上,这些孩子有可能会成为问题少年,还有可能在将来因为没有一技之长,年龄大了再沦为贫困人口。”一位有着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教师说,他这些年在乡镇观察发现,随着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读书无用论在很多农村开始盛行。毕业即意味着失业,这让很多农村孩子对教育的功能失去了原有的判断。“教育扶贫需要重点关注贫困家庭的孩子,应该让他们接受到应有的教育,至少应该保证不让他们辍学后直接流向社会,加大精准扶贫工作力度,把职业教育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着力打通升学通道的同时,徽县进一步借助现有教学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培养更多优质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近年来,徽县职业中专立足自身职能,结合徽县实际开展了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检测,开展贫困户“两后生”职业学历教育及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力求提高贫困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在实际培训过程中,该县县委、县政府着力引导培训学校以技能培训为抓手,采取理论知识讲授、实际操作训练、组织群众研讨等多种形式,保证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更多的贫困农民参与产业发展,努力为贫困村群众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提供科技支撑。目前,该县已举办电子商务培训2期,400余人参与培训。对包括计算机操作员、电工、汽车维修工、餐厅服务、家政服务等22个工种2000余人开展了技能培训、测试及鉴定发证,为村民就业创业提供支持。通过送培训上门、送技能到手的方式,该县进一步使贫困劳动力掌握一技之长,真正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使贫困群众能通过自身能力促脱贫,朝着脱贫致富奔小康方向大步迈进。
    联校走教 创新优化队伍结构
    提起乡村教师,人们总会想起一个个吃苦耐劳、兢兢业业,拿着微薄薪资却始终坚守在乡村教育一线的身影。正是他们坚持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力争学生“一个都不能少”;是他们一人身兼多个学科的教师,为每个学生倾囊相授;是他们在课堂上管学业、下课了管生活,让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儿童有了一个可以依靠的臂膀。
    今年56岁的谢军,是徽县大河乡黑沟小学教师。自1978年在农村小学从事教学工作以来,他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一干就是38年。走进黑沟小学,绿草鲜花装点着校园,一尘不染的教室里,黑板报、图书角、伟人画像、名人名言、学生作品展示,每一个细节都在说话,都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一直坚守乡村教育战线的谢军说:“现在,在国家政策资金的全力支持下,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最重要的是,乡村教师的待遇显著提高,教师队伍的结构得到了优化,老师也肯留下来了。”
    在徽县,像谢军一样,乡村教师都深切感受到教育扶贫带来的变化。
    乡村教师是农村教育的基石,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社会急速变革,待遇偏低、晋升空间小、教学工作得不到重视成为广大农村地区教师普遍面临的困境,而教师队伍日趋老龄化、课改创新不足、多流失和多流动等现象也成为拖慢农村教育发展的障碍。
    针对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徽县教育局多渠道建立起农村学校教师补给长效机制。首先将特岗计划、幼教、“三支一扶”等各类招考中招聘的新教师补充到农村学校;其次,县教育局每年安排多名优秀教师赴农村支教,提升农村学校教育质量。通过强力补充,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输入了“新鲜血液”。
    为了支持乡村教师发展,建立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新型乡村教师队伍,徽县坚持实行农村教师优先补充机制,近三年来已为农村学校补充了436名教师,有效缓解了农村学校教师缺编现状。目前,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师生比初中1∶10.5、小学1∶12.9,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
    针对偏远农村学校学科结构不合理、音体美等学科教师短缺现状,该县创新思路,合理引导富余学科教师接受“转学科”培训。同时,实施乡镇联校走教、边远山区中心校管理试点,在各学区推广落实“走教”模式,实现紧缺学科教师区域内统一调配,一人帮带多人,一人走教多校,既解决教师资源不足问题,又促进了区域内教师相互学习、整体提升。值得一提的是,该县教育局还制定了《徽县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办法》《徽县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办法》,深入开展城乡学校“捆绑式”结对帮扶,每年组织城区骨干教师到农村中小学送教下乡或开展支教活动。2012年以来,选派200多名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通过“学校人”变“学区人”的方式,实现优质教育人才资源的共享。
    与此同时,为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徽县坚持教师奖励制度,对全县教师每两年安排一次健康体检,2010年以来,县财政拨100多万元用于奖励教师,拨付60多万元用于教师体检,拨付280万元用于提高班主任津贴,大幅提高小学、初中、高中班主任津贴,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为全县乡村教师发放交通生活补助,在评优选先过程中坚持向山区教师倾斜,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年轻、优秀教师更愿意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促进城乡师资力量趋于均衡。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徽县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从2011年起,全县组织开展每五年一个周期360学时的分类分层教师培训,2012年以来,选派教师参加省、市、县举办的各级各类教育教学业务培训4800余人次。
    “教育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教师。”徽县教育局局长陈友平说,“农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不仅需要教学条件、工作环境的改善,更需要人文关怀。想教师所想,解教师所忧,以环境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事业留人,才能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让农村教育重焕勃勃生机。”
    今后,徽县将在省委、省政府“7+1”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体系的指导下,拓宽思路、夯实措施、狠抓薄弱环节,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持续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让优质教育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缩小城乡差距的有力武器,让知识真正改变命运,让每个孩子获得全面发展,成为脱贫致富的先锋队、排头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