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西藏研究 >

神秘“哈达镇”见证汉藏悠久情谊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新华网 newdu 参加讨论

    
    行走在川藏线上,飞扬于雪峰垭口或挂在人们脖间的洁白哈达,是藏区最有标志性的图景之一。而无论是在四川甘孜县的街边小店,还是在拉萨八廓街的摊位,只要问起哈达的出处,答案都指向同一个内地小镇:冉义。
    位于成都西南的邛崃市冉义镇,第一眼印象只是川西平原上一个普通的田园小镇,但走进散布在冉义的那些厂房,就立刻感受到这个小镇的特别之处:数百台织机繁忙地运转,洁白的涤纶丝和五色的彩线转眼就变成了一条条哈达和氆氇。还有闪亮的酥油铜灯、龙达(纸、布质经幡)和藏香,这些带有浓郁藏民族特色的产品,让人仿佛已置身雪域高原。
    长条丝质的哈达是藏民族最普遍的一种见面礼品,藏区逢年过节、拜会尊长、致敬祝贺、朝圣拜佛、婚丧嫁娶、迎来送往,以至新房竣工、认错请罪等都要敬献哈达。
    尽管哈达的起源众说纷纭,但专家们认为,2000多年前就有用羊毛拉成类似今天哈达的物品。自从唐代文成公主远嫁到西藏,并带来丝绸后,丝很快成为哈达的原料。
    高寒干燥的西藏并不出产蚕丝,因此作为藏族文化重要符号的哈达,主要是在内地生产后运进西藏。位于川藏“茶马古道”东端的邛崃,由于靠近藏区且盛产蚕丝,逐渐发展为中国最大的哈达产地。
    冉义镇党委副书记曹光平介绍,从最初的手工制作到现在的机器加工,冉义的哈达制造业已有200多年历史。目前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哈达、氆氇、龙达或佛灯油的制造,每年生产哈达1150万条,占整个藏区哈达市场的80%以上。
    “80后”厂长胡鹏飞每天在自家的鹏飞哈达厂巡视,这里的60多台机器日均生产涤纶、棉质、蚕丝等面料的哈达一万多条,源源不断地运往西藏以及四川、青海、甘肃和云南藏区。胡家的哈达产业已经传承了一个多世纪,到胡鹏飞已是第四代。
    今年以来,全球石油价格上涨让年轻的厂长感到了巨大压力,因为目前绝大部分哈达的原材料是化纤。过去一年间成本上涨三成,令利润微薄的哈达生产更加困难。但鹏飞哈达厂尽可能避免涨价。
    “我不想那样做,因为哈达是藏族同胞宗教活动、生活礼仪的必需品。如果我们出厂价涨一点,到了经销商手上再涨一点,加上运费,到消费者购买时就会负担很多。”胡鹏飞说。
    “我控制不了其他环节,但我的厂我说了算,不到绝境绝不提高出厂价格。”他说。“哪怕为藏族同胞荷包里节约一分钱,我也觉得值。”
    为应对物价上涨的压力,胡鹏飞把工厂面临的亏损情况坦诚地告诉了所有工人,提出在不降低工人工资的前提下,号召大家通过减少浪费、节约开支、技术创新和开发新产品等措施应对困境。
    “我每年都去一次西藏,对那里有很深的感情,我也非常尊重我们藏族同胞,正是他们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发展的)条件。”胡鹏飞说。
    基于对藏文化特点和市场需求的广泛了解,胡鹏飞和他的设计师对哈达工艺、包装和销售渠道进行了调整,针对旅游市场和国外市场,在哈达的提花、纹饰等细节上下功夫,既保留藏文化特点又结合时尚元素,同时增加了高档蚕丝哈达的产量。通过公司的网站,哈达销售到美国、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印度、尼泊尔等国家及台湾地区,年出口量达到20多万条。
    旭宇民族用品厂厂长陈文华说:“现在藏区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他们要求的东西质量也越来越高,以前他们消费都是几毛钱的哈达,现在都要买5块钱、10块钱一条的哈达。我们的责任就是保证质量。”
    冉义镇新民村党支部书记马土全告诉记者,近几年来,藏区对哈达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尤其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拓宽了哈达的销售渠道。许多进藏游客都会购买一些高档哈达作为纪念品。
    他说,藏区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藏汉之间不断加深的感情和友谊,使新民村生产民族用品有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希望西藏更加繁荣,让圣洁的哈达将汉藏情谊一直延续下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