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锡伯族西迁历史的浮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朝政府为了加强新疆伊犁地区的防务,从盛京将军所属的盛京、开原、辽阳、义州、金州、兴京、牛庄、抚顺等15处,抽调锡伯族官兵1020名,连同眷属共4000余人迁移到伊犁察布查尔地区屯垦戍边。从此,锡伯族形成了东西分居、小聚居大分散的局面。 清朝政府把西迁的锡伯族官兵及其眷属安置在伊犁河以南地区。他们先被编为6个牛录,后又于1769年增编两个牛录,从而建立起了“锡伯营”。 清同治三年(1864年),伊犁地区发生农民起义,反对满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但起义果实被一小撮别有用心的封建地主和宗教上层篡夺,成立极为反动的宗教政权,继而沙俄侵占伊犁长达十年之久。其间,锡伯族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遭受前所未有的苦难,但他们始终忠于祖国,与入侵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时,锡伯族军民纷纷前往军前效力,为收复失地、发展生产作出重大贡献。 锡伯营是军事、行政、生产三位一体的组织,直到1938年初被废除。在这一个半世纪里,锡伯营军民驻守卡伦、换防台站,几次调补索伦营和满洲营,多次应征参战,与新疆各族人民并肩战斗,对镇压叛乱、保卫边疆、稳定西陲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民国初年伊犁爆发革命党人起义,锡伯族人民积极拥护起义,与革命党人一起打响第一枪,许多锡伯族子弟为拥护共和、反对帝制献出了宝贵生命。1944年,新疆伊犁地区发生三区革命,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锡伯族人民组建锡伯骑兵连,殊死战斗,多次荣立战功,34名烈士光荣牺牲,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与此同时,锡伯营军民先后在察布查尔、博尔塔拉、巩留等地凿渠屯田,为供应军粮、建设家园、繁荣边疆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锡伯族人民与各族人民一道开始了新的生活。1953年11月,霍城县锡伯族聚居区作为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建立了“伊车嘎善锡伯族乡”。1954年3月,废除了“宁西”旧称,以锡伯族人民喜爱的“察布查尔”渠名命名锡伯族自治县,成立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20世纪80年代,初相继成立了辽宁省沈阳市新城子区兴隆台锡伯族镇和黄家锡伯族乡。 锡伯族军民在戍边卫国的同时,在屯垦建设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1802年至1808年,锡伯族军民在伊犁河谷腹地开挖100公里长的察布查尔大渠,引伊犁河水灌溉田畴近10万亩,并筑堡屯居。在亘古荒原上建起了村落相望、阡陌相连的居民区,成为如今察县的雏形。当时,开挖大渠的锡伯族官兵被树为屯垦戍边的典型,受到清政府嘉奖,其事迹还被绘制在中南海紫光阁内。尤其是带领锡伯人实施这项宏伟工程的锡伯营总管图伯特,至今被尊为民族英雄。直到今天,大渠滔滔的渠水依然潺潺流过,途经全县7个乡镇、5个团场,为10多万百姓提供生命之水。锡伯族人把察布查尔大渠视为自己的母亲河,就是这条功不可没的母亲河,抚育了一代又一代锡伯人。不仅如此,锡伯族在开凿察布查尔大渠的过程中还培养出了许多水利专业人才,他们后来对伊犁地区的水利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