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地区发展 >

青海省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调研——青海省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调研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本报采访组 参加讨论

    
    
    古丝绸之路途经青海,形成赫赫有名的“青海道”。
    青海具有无可替代的中国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地位。制定青海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离不开这一基本省情。青海还是稳藏固疆的战略通道。
    青海正努力把自身打造成新丝绸之路的绿色通道、战略基地和重要节点,使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青海向西开放的主阵地和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1 丝绸之路重要节点
    从地理位置和在古丝绸之路中的地位来看,青海是贯穿南北丝绸之路大通道的桥梁和纽带,更是中国连通南亚国家的重要走廊和通道
    翻开历史,古丝绸之路途经青海,形成赫赫有名的“青海道”,又称南丝绸之路。“青海道”分3路,北路出西宁向西北行,渡大通河,越祁连山,进入甘肃;中路出西宁经青海湖北岸,沿柴达木盆地北缘至大柴旦,北上经当金口至敦煌;南路自西宁过日月山,沿青海湖南岸、柴达木盆地南缘,经都兰、格尔木,西出阿尔金山至新疆若羌。中路和南路均横穿青海省全境,出省境后经河西走廊与新疆的丝绸之路合并。汉武帝时,张骞第一次通西域,就取道柴达木盆地返回。“青海道”是丝绸之路最繁荣的干道之一。
    打开今天的地图,可见青海省境内的公路、铁路网正是沿着古丝绸之路的印记展开,青海是丝绸之路在我国西部的通道和连接东西南北的枢纽。从地缘上看,青海南连川藏、西接新疆、东跨甘肃而接中原,具有向西开放的重要节点和“东联西出、西来东去”中转区的区位优势。
    把青海放到全国大局看,能为中国奉献什么?作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的青海,具有无可替代的中国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地位。
    青海湖是青海的一张重要名片。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和咸水湖,水面面积4372.94平方公里。青海湖流域包括40多条河流,土地总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集中了全省80%的人口和50%的GDP。青海湖对青海乃至西北地区都发挥着重要的生态调节作用。假如没有青海湖,青海将成为远程传输最主要的沙尘源,沙尘暴将越过青海湖,直接攻袭西宁、兰州、银川,甚至西安。新丝路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青海以自己独有的生态优势,正在做出贡献。
    青海是多民族地区,除汉族外,还有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43个少数民族,总人口577.79万,少数民族人口270多万,占总人口的47%,民族自治区域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8%。新中国建立后,青海树起一面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光辉旗帜。青海西北临新疆,西南接西藏,长期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使青海成为稳藏固疆的战略通道。
    多民族聚集赋予了青海又一独特优势,那就是与中亚国家和阿拉伯世界具有天然的人脉情缘和文化纽带。青海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一方面扶持发展特色民族产业,一方面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扩大与西域各国的商贸往来,为古老丝绸之路增添浓重的时代色彩。
    青海有着独特的优势,也存在明显制约因素。
    青海虽然人口总量不大,但脆弱的生态系统使人口承载能力已趋极限,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青海人均耕地不足1.5亩,耕地综合产出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6%。
    从资源总量上来讲,青海位居全国前列,但由于高寒缺氧,开发成本高,远离终端消费,运输成本也高。青海缺乏前沿高端技术,难以延伸产业链。特别是由于我国没有健全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资源优势不能转换为经济优势,存在“富庶的贫困”现象。
    近10多年来,青海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非但没有缩小,还在不断拉大。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全国第二十四位降至第三十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全国第二十五位降至第三十位。
    如何充分运用好青海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更好地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青海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2 体量不大特色鲜明
    青海经济体量不大,但创造的社会综合价值巨大。走出单纯以GDP论英雄的评价体系,我们对青海才能有全面的认识和判断
    青海省经济近年来健康稳定发展,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2101.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8%,增速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列第九位。财政支出和社会融资均过千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也突破2000亿元,对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辩证地看待青海经济,可以得出一小一大的结论。小,是说青海省经济总量不大。2013年,青海省GDP只占全国的0.36%,财政收入占全国的0.28%。但是,评价青海仅仅看这些数字是不够的。青海在生态方面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无法用简单的GDP数据来衡量。青海作为三江源头,又是国家重要的绿色屏障,全省大部分地区是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产业承载能力有限。这种独特的省情,决定了青海经济体量不大,但它创造的社会综合价值却是无比巨大的。只有走出单纯以GDP论英雄的评价体系,我们对青海的发展状况才能有全面的认识和判断。
    青海经济体量不大,但特色鲜明。农业方面,高原现代农牧业加快发展。青海建立起油菜、马铃薯、蚕豆、蔬菜、中药材、特色水果、牛羊肉、奶牛、毛绒、饲草料等10大特色优势产业基地,集中打造以航线站点、旅游景点、重要城镇节点为中心的特色农牧业产业园区,形成向东承接产业转移、向西扩大外向交流的全新农牧业格局。
    工业方面,转型升级持续推进。青海先后设立了以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为重点的格尔木经济开发区,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西宁桥头经济开发区和民族经济改革试验区。3大工业园区加快向集群化、规模化和循环型发展。
    应该说,柴达木盆地的循环经济,以及以格尔木为中心的大交通格局的提升,是青海经济的两大亮点。
    柴达木盆地是一个“聚宝盆”,已累计发现86种矿产,如此高的富集度十分罕见。为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这里建起国家级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全国面积最大的循环经济试验区,目前已形成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化工、冶金、新能源、特色生物资源6大循环产业体系。
    青海具有交通枢纽的战略地位。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建设这一机遇,青海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建承东启西、北联南拓的综合运输通道,扩大运输能力,形成“一横三纵”综合运输通道布局,完善内部综合交通网络,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及周边区域交通顺畅连接,充分发挥青海连接欧亚大陆桥战略通道和沟通我国西北、西南交通枢纽的作用。
    具体说,未来将打通东西横向通道,完善青藏铁路、国家高速G6(北京至拉萨)、国道G109(北京至拉萨)等贯穿青海全省的横向通道。构建东部纵向通道,主要建成兰新铁路第二双线;中部纵向通道,主要建成敦煌至格尔木铁路;西部纵向通道,主要建成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德令哈经香日德至久治高速公路。
    航空方面,将加快“一主八辅”机场建设,布局丝绸之路航空驿站。构建以西宁机场为中心、格尔木机场为次中心,辐射高原、加密省内、通达全国、连接国际的青海机场航线网络。开通格尔木与新疆、甘肃、西藏相关地区的航线,使格尔木机场成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航空口岸。
    现代版“青海道”令人期待。这是一个以西宁、格尔木为枢纽,由兰青铁路及青藏铁路、京藏高速青海段为骨架,以航空、管道为辅的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
    3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青海作出了“生态立省”的战略选择。走出一条资源富集、生态脆弱地区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路子,是青海最重要的发展课题
    筑牢生态屏障,是青海的首要任务。
    青海是主要河流水源涵养地。南部的三江源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是北半球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每年向下游供水600多亿立方米。北部的祁连山、青海湖对我国西北地区有重要的生态调节作用。因此,青海是亚洲气候变化敏感区和启动区,也是全国乃至东南亚生态安全屏障。
    青海按照创建生态文明先行区部署,全面加强了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制定与实施了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行动方案,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各领域,做好治山治水大文章。
    青海已全面启动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投资75亿元、历时8年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一期工程已全面完成,治理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青海扎实推进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启动祁连山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湟水流域百万亩造林、沙化土地封禁等工程,加快青海湖流域及周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二期工程、柴达木盆地和东部黄土高原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前期工作。
    湟水河流域污染防治深入推进,水质达到国控标准,正在由单一污染防治向集污染治理、生态修复、防洪泄洪和休闲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治理转变。
    青海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生态立省理念推向社会的各个层面,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科学有序划定生态红线,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控制青南、环湖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发强度。
    在青海,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不断完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全面落实,禁牧减畜任务完成。青海在西部率先开展生态补偿碳交易,探索了生态补偿的新路径,同时尝试建立有利于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核算体系。
    4 展现高原文化魅力
    文旅结合,依托沿线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青海可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高原旅游名省
    青海湖、三江源、可可西里等独特的旅游资源,为加强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撑。青海可深入挖掘丝绸之路旅游的内涵,将它与唐蕃古道、茶马古道有机融合,利用高原自然生态、民俗风情、文化遗址、遗迹及古建筑等历史文化资源,重点开发观光、科考、探险等主题旅游项目。
    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应进一步发挥,推动丝绸之路民族风情、寻根问祖、高原探险等特色旅游业发展。要充分发挥青海回族、撒拉族善于经商、信仰伊斯兰教的文化特点,加强与中亚国家的人文交往。
    文化、旅游、商贸融合发展,使青海的经济社会发展充满希望。以旅游为例,过去的一年呈井喷式增长,总收入增长28.1%,省外游客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以文化搭台,青海正迎来更多商机,青洽会、环青海湖自行车赛、藏毯国际展览会、清真食品展等重大活动,扩大了青海省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而专业化、国际化水平的明显提升,也增强了青海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有专家建议,青海全省未来可打造为世界生态公园,以现代特色农业和跨境旅游业协同发展,形成贸易、投资、制造、流通、旅游全方位协同带动的综合经济发展模式。
    5 提升对外贸易水平
    青海要建设重要的资源能源战略基地,任重而道远。青海经济仍应紧紧围绕“循环”和“特色”两大主题做文章
    青海要建设重要的资源能源战略基地,任重而道远。首先,要建立稳定可靠的国家西部能源战略储备基地和能源通道,建设格尔木―哈密油气管道,形成西接中亚、西亚、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油气能源资源安全大通道;加快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建成千万吨级油气生产基地;构建石化产业链和区域性石化基地;打造电力丝绸之路,建设新疆至青海海西、海南至华中、华南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加速青海太阳能、风能发展,建设国家太阳能发电基地;强化能源资源保障,坚持水光火并举、电源电网同步,总体实现国家电网全覆盖。
    青海经济还应继续紧紧围绕“循环”和“特色”这两大主题做文章。青海盐湖化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力度在继续加大,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崛起。特色优势产业方面,食品饮料、特色纺织、生物制品等轻工业发展前景看好。促进虫草、玉石、藏毯、唐卡等独特资源和产品高端化、基地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也正在制定完善。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中亚各国在寻找交通、邮电、纺织、食品、制药、化工、农产品加工、消费品生产、机械制造等行业的投资。特别是他们急需在农业、沙漠治理、太阳能、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合作,青海省恰恰在这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当地正在梳理自己的相对优势,寻找合作基础。
    提升对外贸易便利化水平,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的重要之举,将推动青海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特色产业转移承载区。具体措施包括:
    一是争取设立综合保税区。设立青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专项基金,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建设和跨境电子商务检验检疫信息化建设,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二是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规划建设西宁、海东、海西3大物流园区,完善公铁航物流设施,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物流体系。
    三是加速轻工业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着力打造高原名优特绿色产品的集散地,加快建设面向国际市场的民族产品加工基地;建设一批面向中亚地区的藏毯、穆斯林民族服饰、清真绿色食品以及新能源、新材料、藏文化等省级出口基地;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设立“青海精品之窗”和青海特色产品展示中心;不断建立和完善国际营销网络,开拓中亚、南亚和中巴经济走廊所涉及的新兴市场,推进国际市场多元化。
    四是借助展会平台,大力开拓新兴国际市场。借助青洽会、环湖赛、藏毯展、清食展等重要文化商贸体育活动平台,吸引丝绸之路沿线客商走进青海。
    (采访组成员:李洪波 王晓雄 马玉宏 祝惠春 刘 亮 石 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