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书斋“三希堂”内景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王献之《中秋帖》 王珣《伯远帖》 永君篆朱文方印 心如止水 中唐诗豪刘禹锡《陋室铭》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文人志趣,高士情怀,跃然纸上,溢于言表。吾深以为是,心向往之。 古来文士,必有书斋。而其布局、格调、陈设、收藏,可集中体现斋主之情怀、境遇、嗜好与学养。盖因“大朴胜华”之理念深入人心,故以雅致为宜,古拙为尚。文房四宝,当为必备;书画金石,亦不可少。然开间不可过大,不然文气难以聚拢,案前困坐,文思枯竭;装饰亦不可奢华,否则满眼金碧辉煌,易摇心旌,魂魄无定,岂不哀哉。书斋命名,更显重要,可体现斋主之精神特质、理想追求及价值取向。书斋当有镇斋之宝,一览便知斋主身家几何,积淀浅深。 中华文化,追求崇高。而皇家之好,向为引领;参之悟之,可得三昧。依吾浅见,书斋之设,最宜参照乾隆之“三希堂”。 “三希堂”乃清高宗御用书斋,其后继诸帝亦承而用之。檐下小小书斋之容膝斗室、质朴无华,乌金拓帖、淡淡书香,与窗外煌煌大内之巍峨宫殿、玉砌雕栏,凤阁丹陛,朱墙黄瓦形成鲜明对比,相互映衬。乃中华数千年艺脉之所系、文气之所聚,品高位崇,令人神往。 然就面积而论,“三希堂”竟不足十平米,即所谓方丈之室。似乎与坐拥天下、雄踞皇宫之一代君主身份,颇不相称,而恰恰反映出乾隆之品位与襟怀。折射出“室雅无须大”之文人理念;而陈设亦取拙守朴,以简代繁。既展满洲千百年崇俭尚约之流韵,又承唐人刘禹锡“陋室独馨”之遗响。斗室取狭长布局,复以楠木雕花隔扇隔分成南北两间,里间借用窗台,设摆御用文房四宝。窗台之下,设置高低炕一铺,可坐可卧。御座设于高炕,坐东面西。“三希堂”匾、“深心託豪素,怀抱观古今”联则置于御座上方与两侧。低炕墙壁上,五颜六色的瓷壁瓶与壁瓶下楠木《三希堂法帖》木匣,相映成趣。因有对面墙壁所挂落地大玻璃镜之折射,可使主人尽收眼中,豁然开朗。此外,小室隔扇横眉之上,乃乾隆御笔《三希堂记》,墙壁上则贴有宫廷画师金廷标所绘《王羲之学书图》、御用诗人沈德潜翰林所作《三希堂歌》,以及大画家董邦达翰林所绘山水画等,为三希堂增添无限韵致。通观纵览,三希堂无疑是“大朴胜奢华”之典范。 “三希堂”之号,意蕴精深。中国传统时代,作为个人身份标志之姓、名、字、号,自主程度大不相同。姓乃与生俱来之符号,最难更改;名与字则由家族长辈决定,本人一般情况下不得择之。虽偶有成年后自更名、字之人,却因被视作不孝之举,而少有此为者。作为补救,古人可自拟别号,简称号,乃个人志趣与价值取向之体现。透过别号,可感悟其精神特质与境界追求。而书斋名号,属文人别号之一种,衍生于家族堂号。数千年来,名门望族多拥有本家族之“堂号”,形成望族堂号文化,乃传统文化一大景观。有得于帝王所赐官爵者,如汉将马援后人之“伏波堂”,唐人郭子仪后人之“汾阳堂”等;有得于彰显祖先遗德者,如东晋谢安后人之“东山堂”;北宋赵普后人之“半部堂”;有得于承继前辈文脉者,如亚圣孟子后人“三迁堂”,宋儒周敦颐后人之“爱莲堂”等便是。自宋代始,文人雅士多喜将“堂号”署款于诗文书画作品,效用更加彰显。作为社交符号,“堂号”逐步演化为个人“斋名”,多为二字,即“某某堂”。此外,常见者尚有某某斋、室、屋、楼、房、馆、阁、轩、舍、居、庐、亭、庵、园等,统称“斋馆堂号”,而取名为堂,则渊源有自、最为正宗。 考“三希”之本源,当有二解。一为儒家之“三希真修”,即“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语出宋儒周敦颐之《通书•志学》,意旨为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旨在自勉,并激励天下士子立志高远,精进不息。与佛教之“三皈大戒(皈依僧、皈依法、皈依佛)”与道教之“三炼实功(精炼气、气炼神、神炼虚)”共存互补,异曲同工,体现出宋儒心性修养理论之恢弘气象与坚实基础。透过“三希”堂号,可略窥乾隆心志之高远。其第二解,当释为“珍稀”。古文“希”与“稀”通,“三希”即指三件稀世珍宝。在当时,这两层含义并重。乾隆帝博学多识,尤擅书法,在继承列祖列宗收藏之基础上,刻意搜求历代书法珍迹,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尤对王氏一门之墨宝深爱至极,顶礼膜拜,神交久矣。即位后,更效法唐太宗,下诏广求王氏墨宝,凭天子之尊,倾举国之力,广征博取,大有斩获。至乾隆十一年(1746),已将羲之《快雪时晴帖》、献之《中秋帖》及王珣《伯远帖》尽收囊中。欣喜之余,遂命将三墨宝藏于书斋,不时把玩。因以“三希”为堂号,以记此盛事。 堂号之取,一语双关,妙不可言。乾隆御笔亲书“三希堂”三字,制成匾额,张挂于御座上方。匾额两侧又集古人诗句成对联一副,亦亲书之。分置于匾额之下,右侧为“怀抱观古今”,左侧为“深心託豪素”。“怀抱观古今”,出自晋宋间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所撰《斋中读书》。全诗为“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矧乃归山川,心迹双寂寞。虚馆绝诤讼,空庭来鸟雀。卧疾丰暇豫,翰墨时间作。怀抱观古今,寝食展戏谑。既笑沮溺苦,又哂子云阁。执戟亦以疲,耕稼岂云乐。万事难并欢,达生幸可託”。“深心托豪素”,出自晋宋年间诗人颜延之所撰《五君咏》之第五首《向常侍》。全诗为“向秀甘淡薄,深心託豪素。探道好渊玄,观书鄙章句。交吕既鸿轩,攀嵇亦凤举。流连河里游,恻怆山阳赋”。作为开篇,毫与毫通,毫素所指为笔与纸。集句为联,乃风雅之举,既可反映读书之广博与目力之精准,更能体现悟性与境界,属集联中上乘之作,然与对联右上左下、仄起平收之常规不符,故多有人认为排列顺序有误。然以落款位置确定,确是“怀抱观古今,深心託豪素”无疑。探其缘由,真正形成对联仄起平收之成法,当在隋唐近体诗即律诗定型之时,而古诗多有押仄声韵者。而此集句联所出之两首古诗皆属此类,且“怀抱观古今”本为上句,“深心託豪素”本为下句。若颠倒顺序,反而不美。 “怀抱观古今”以君王之胸襟与气度,体现对“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高远境界之追求,以释“三希”。而“深心託豪素”,则真切表达出乾隆对其所藏三件稀世墨宝即晋人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的珍爱之情,以释三稀;二者天衣无缝,相互呼应,浑然天成,无雕琢痕迹,堪称巧思妙对,令人叫绝。 而“三希堂”中镇斋之宝,无疑乃“三希宝帖”,具连城之价。王羲之《快雪时睛帖》,为唐人摹本,行书四行二十八字,尺牍纸本,高七寸一分,广四寸六分,是王羲之四十岁之后作品,也是羲之传世代表作之一。因帖内有“快雪时睛”四字而得名。虽仅为书圣手札便条,然用笔洒脱,字体疏朗,动中有静,具“龙跳山门,虎卧风阁”之势,乃羲之行书精品。此帖原是康熙年间国子监祭酒冯源济传家之宝,先由源济将进献康熙帝,后传至乾隆帝手中。其终生对此墨宝之热情始终不减,常于三希堂临摹玩味,竟先后为此帖题跋七十三次,足见其在乾隆帝心中之地位。羲之第七子献之《中秋帖》,无款,传为王献之书,亦有人怀疑是宋代米芾据献之《十二月帖》所临,以篇首中秋二字得名。纸本,纵八寸四分,横三寸六分,行草书,三行二十二字,前后有阙文。献之书法得其父真传,且有创新,将王体行书笔意进一步升华提炼。此帖已接近草书,用笔如行云流水,诸字之间连带互映,章法完美至极。此帖为其五十岁后之作,属便笺手札作品。献之于笔势与气韵方面,似可超越其父,首创“一笔书”狂草。此帖笔势纵逸豪放,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气脉弗断,乃“一笔书”之经典力作。羲之被尊为“书圣”,而献之则有“小圣”之誉。王珣乃羲之侄,其《伯远帖》,六行四十七字,属典型晋代行书。内容为叙事之辞,以首句“伯远”二字而得名。《伯远帖》用笔灵舞飞动,为上乘行草作品,且为“三希”中唯一真迹。乾隆将“三希”安置于特制楠木匣中,不时取出观赏临摹,心交书圣,其乐之大,可想而知。 文士修养,贵在静心;而静心之术,必有所守。择之一艺,毕生不渝,可助修身养性,益寿延年。试举乾隆之例,其对书法之嗜,的确发自内心。以天子之尊,身处名利漩涡之中心而不得自拔,面对外朝之万机待理,后宫之佳丽如云,御膳之玉盘珍馐,苑囿之声色犬马,若无定力,必难以自持,折寿伤身。自古帝王贵胄,平均寿命尚不及布衣平民之主因,在乎此也。而乾隆竟得居大位六十年,复加太上皇三载,以八十九岁高龄无疾而终,为君主长寿之最。而对书法之爱好,对碑帖之沉潜,搦管之时烦恼皆忘,展卷之际心如止水,无疑是最为重要之依凭。 时移世易,兔走乌飞。当今时日,吾辈自应批判传统时代之专制,摈除高居人上之骄横,然而,当年之君主,不仅是最高治权行使者,同时兼为中华文化传承第一责任人。其承千年文统,挟朝廷之威,集一国之智,追求卓越、崇高与完美,从而将古典文化推向高峰,为后世留下诸多珍贵文化遗产。故绝不可全盘否定,乃至玉石俱焚,而应弃其当弃,取其可取。对卓越之敬畏,对崇高之向往,对完美之追求,永远是吾辈勤奋进取、自强不息之精神动力。 古语有云:“求上得中,求中得下。”目标高远,则不致沉迷;量力依才,盖大抵无过。于“房间不厌其大,陈设务求豪奢,卑俗已浸骨髓,庸鄙引领时尚,心灵几成虚空”之当今年月,应扪心自问,躬身内省:居室书斋,关键不在房间之大小,而在主人居于其中之作为。乾隆以君主之尊,倾国之富,尚能存几分文人本色,雅士情怀,更何况吾等凡夫俗子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