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以后,国家从政策倾斜和经费投入两个方面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重视力度,以期通过加强文化了解来培养更多“民汉兼通”的“双语人”,进一步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理解和融合。然而,从近十年来发展的状况来看,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其原因固然多样,但双语课程资源匮乏是影响双语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开发双语课程资源、弥补少数民族师生双语教学和学习资源的不足是解决双语教育质量不高、发展缓慢的有效途径。 开发双语课程资源有助提升双语教育质量 现有的双语教材的内容和形式基本都是在借鉴汉语教材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关注不够。双语教材中缺乏体现乡土民族特色的整合性内容,不利于少数民族幼儿身心全面发展;部分主题设计的活动形式、内容比较单一,农牧区生活资料挖掘不够,个别主题活动设计存在偏离当地少数民族幼儿生活实际的现象;教材编写未能很好地遵循第二语言习得的原则,出现了教材中主题活动看似平行交叉、板块灵活,实际未能充分把握教材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编写规律。少数民族双语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工作者和双语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可资利用的资料,满足他们双语教学和学习的需要,进而提升双语教育的质量。 然而,少数民族双语课程开发并不是一个或几个教师能够完成的事,要求一个学校、一个学区,甚至几个学区的教师相互合作与帮助,在交流经验、共享课程资源的过程中,积累、开发、利用各级各类双语课程资源。面对这些凝结着自己智慧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不仅会得心应手,还会对这些课程资源进行再加工,进而创造性地实施教学活动,在作业设置方面也会尽可能地从封闭性的作业向开放性的作业转变,以实现作业成为开拓学生思维的一种材料的理念和目的。此外,对于双语教师和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双语课程开发的过程是一个进一步认识和了解自己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过程,通过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必然产生对自己民族文化和异族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也会使学生在了解、认识、理解和尊重异族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多民族与多元文化共存的理念。 发挥“民汉兼通”双语人的桥梁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少数民族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民汉兼通”的双语人。这些“民汉兼通”的双语人在当前少数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不仅继承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还比较深入地学习和研究了汉族文化;不仅了解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历史发展过程,还能正视少数民族和汉族不断融合、相互依从的现实和发展趋势。少数民族双语课程开发一定要充分发挥这些双语人“民汉兼通”的优势,利用他们在民族交流中的桥梁作用,开发适合不同层次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和双语学习需要的双语课程资源。 同时要加强双语课程文本资源建设。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教师和学生所使用的双语教材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材。无论是“民加汉”模式、“汉加民” 模式,还是“民汉并进”模式,都是在通过增加或减少少数民族语言课程和课堂教学语言来实现的。因此,亟须整合资源(包括专家资源和教师资源)编写适合我国少数民族教师和学生特点的双语教材。双语课外阅读资料不足也是影响双语教学和学习的因素之一,应该增加双语课外阅读资源的建设,鼓励和支持“民汉兼通”的作家创作一些适合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双语作品。仅仅开发双语教材还不够,还应该组织编写双语课程的辅导资料,尤其是数理化方面的辅导资料。辅导资料的编写在汉族地区基本不存在问题,不需要特别进行强调,各个书店都有专门销售中小学各科辅导资料的楼层和柜台,而且整个辅导资料的市场也处在一个良性的竞争之中。双语课程的辅导资料因其编写难度大、读者群体有限等特点对商家没有吸引力,因此,少数民族双语课程辅导资料的编写需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和鼓励来实现。 精心设计网络双语课程 网络课程资源是信息化时代学习者必须重视和应该充分利用的重要课程资源。 在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中,最主要的环节是网络课程的设计。当前许多网络课程的设计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不重视学习者学习需求分析;过分重视知识输出的数量、忽视知识输出的方法;注重成人课程资源的建设,对青少年乃至儿童网络学习的关注不够等问题。在我国少数民族网络双语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避免以往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还要关注双语学习的内在特点和少数民族双语学习者学习基础差异大、学习能力不尽相同的具体现状,更要将各少数民族双语学习者的特殊文化心理考虑在内。网络课程资源是一种支持自主学习的、开放的课程学习资源,任何优秀的课程资源都可以实现共享。优秀双语课程资源的共享,能进一步扩大双语教育规模,提高双语教育的质量。另外,网络双语课程资源良好的互动性,能使双语学习者通过交流和分享学习成果,提高双语学习的效率和质量。通过学习的交流活动还能发现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和更新,进一步提升网络双语课程资源的服务能力。 双语课程资源开发的政策保障 第一,突破原有人事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的壁垒,在国家民委和教育部民教司的统筹协调下,由各少数民族省(自治区)牵头建立国家层面的双语课程开发实践基地,通过基地平台整合双语专家和其他课程资源。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整合“维汉兼通”的双语专家和其他课程资源,建立维汉双语课程开发实践基地;西藏自治区整合“藏汉兼通”的双语专家,建立藏汉双语课程开发实践基地。通过双语课程开发的实践基地建设,凝聚国家层面双语课程开发的力量,整合国家层面双语课程开发的资源,实现少数民族双语课程开发的最优化。 第二,在国家层面的少数民族教育研究项目方面应该重点关注双语课程开发的问题。无论是国家民委还是教育部,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涉及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项目,但这些项目多数都以现状调查的模式立项和结项,而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更需要加强双语资源方面和双语学习方面的研究。因此,国家民委和教育部在设计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项目时,应重点关注双语课程资源和双语学习,并尽可能地加强各个项目之间的联系,形成关于双语教育研究的系统性成果,使项目的研究成果成为促进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的现实力量。 第三,加强双语课程开发的资金保障,设立双语课程开发的专门经费。我国少数民族双语课程资源开发不仅需要政策支持,还需要经费保障。少数民族双语课程开发比一般意义上的课程开发更加费时费力,且不会产生太多的经济效应,因此需要国家根据具体情况,设立双语课程开发的专项经费,以保障少数民族双语课程资源开发的顺利实施。 (本文系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4XJC880001)、2014年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2014A022)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