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边远的黔西南州安龙县笃山镇,是个喀斯特地貌突出的少数民族贫困乡镇,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65%,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3000元,所辖10个村中有8个一类贫困村2个二类贫困村,是贵州省100个一类贫困乡镇之一。 三年前,省民宗委党建扶贫及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进驻笃山镇开展工作。如今,这个昔日被许多中外专家认定为“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路好走了,群众有干净水喝了。更为重要的是,笃山有了自己的特色产业,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村集体收入最高的已经达到152万元,最低的也有10万元,“空壳村”已经消灭。 2014年,笃山镇财政收入达1410万元,比2012年增加近10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10元,比2012年增加近4000元,并率先通过全省“减贫摘帽”乡镇验收。笃山镇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创建单位。 笃山镇从一个昔日积贫积弱的偏远少数民族地区乡镇,一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省典型示范。省民宗委主任吴军深有感触:“对偏远民族地区开展的精准扶贫,只要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干劲充足,民族工作部门一样能在参与扶贫开发的历史进程中大有作为!” 对笃山镇的党建扶贫,只是省民宗委广泛参与全省扶贫开发的生动缩影。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省份,全省少数民族常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6.11%。全省贫困地区中,少数民族地区就有贫困县36个,占全省贫困县总数的72%;有贫困乡镇708个,占全省贫困乡镇总数的75.8%。贫困落后依然是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仍然是贵州民族地区的根本任务。 正因为如此,省民宗委立足自身职能实际,紧紧围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现实发展需要,以典型示范带动的方式,不断探索和创新民族资金使用办法,先后培育并推出了思南县“放大使用”示范、六枝特区“滚动使用”示范、石阡县“金融扶贫”示范、笃山镇土地流转产业转移示范等多种扶贫模式示范点,使有限的民族发展资金在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中,发挥了最大化作用。 位于铜仁市西部的思南县,地处武陵山腹地、乌江流域中心地带,少数民族38.0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4.4%。如何推动像思南县这样“大杂居、小聚居”民族地方的发展,一直是我省各级各部门长期探索和亟待破解的难题。2007年,思南县民宗局与长坝苗族土家族乡联合,采取政府引导、少数民族资金贴息、公司+基地、公司+农户等方式,大力发展金银花产业,并在全县推广。经过数载努力,如今,思南县金银花面积达到了5万余亩,创建产业协会1个,成立企业5家,专业合作社8家。现已搭建起产业式发展框架,出现了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大户+散户等多种发展模式,发展势头迅猛,辐射带动了2万多户农户,6.5万多少数民族贫困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这样的扶贫创新不止在思南。位于武陵山腹地的铜仁市,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0.45%,是国家民委首批13个开展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地、市、盟)之一。贵州武陵山片区纳入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涉及铜仁市、遵义市两市16个县(市、区),总面积31823.1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8.7%。省民宗委作为贵州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联系单位,认真研究部署,加强协调配合,充分履行联络员职责,发挥了“沟通联系、调查研究、提出建议、督促实施”的职责,构建了工作机制,在联系工作先行先试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推动该片区各项事业稳健发展。 在六盘水市,民族工作部门通过采取滚动轮流扶持方式实施养羊养牛项目,项目实施几年来,通过狠抓组织领导、资金投入、宣传引导、规范实施等工作,项目实施成效明显,大幅增加了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经济收入。 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迤那镇,省民宗委把帮扶水塘村作为帮助民族地区加快脱贫的重要工作,努力拓展民族工作领域,推进民族团结,并形成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分管领导亲自落实、一个处室具体联系、相关处室共同配合的帮扶协作机制。4年来,省民宗委累计深入实地调研20余次,查找制约发展主要问题7个,协调资金460万元,实施民族民生基础设施项目113个。全新的迤那镇正朝着美好的新道路不断前进。 现如今,省民宗委类似这样的扶贫创新模式在全省各地不断得到探索和实践。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采取州县两级财政按比例出资的方式,共同设立5000万元的扶持民贸民品企业和产业发展基金,专项用于中央财政2.88个百分点利差贴息未到位前的先期垫付和小微企业的扶持,充分调动民贸民品企业贷款的积极性,提高优惠政策的“普惠性”,加快了少数民族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仅2014年,黔南州908家民贸企业就实现生产总值359.89亿元,销售收入351.64亿元,上缴税金11.06亿元,税金贡献率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3.1%,解决就业63312人。 在全省,通过深入实施民族贸易优惠政策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举措不断得到加强。今年上半年,全省享受优惠政策的民贸民品企业304家,销售额达85.1亿元,上缴税收5.4亿元,减免税金1741.4万元;直接解决就业达43297人,间接带动农村少数民族群众就业约10万人,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民族工作部门的职能作用,为推动民族地区全面小康起到了积极作用。 通过全省各族各界几年来的倾力合作和努力拼搏,我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2014年,民族地区实现减贫摘帽6个县,占全省减贫县的54.5%;实现减贫摘帽乡镇92个,占全省减贫摘帽乡镇的57.9%,减少贫困人口91.8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