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奉法者强——《法治中国》第一集

http://www.newdu.com 2017-10-22 历史之家 佚名 参加讨论

法者,治之端也。
    法治,就是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一个现代国家,必须是一个法治国家;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必须走向法治化。
    翻开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厚重历史,既有强汉盛唐的雄风、大国盛世的荣耀,也有外敌铁蹄下的山河破碎、军阀割据中的民不聊生。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震撼世界的姿态大踏步行进民族复兴的步伐。时至今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日可待,我们比近代以来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
    奉法者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
    大国治理,机杼万端。无论是带领一个县、谋划一个省,还是治理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深邃思考和不懈奋斗中,“法治”始终是令人瞩目的关键词。
    正定百姓记得,习近平总书记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主政正定的时候,就开始重视法治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他曾提出,从全国来看,农村法制建设特别要针对封建宗族势力、黑恶势力加以防范,露头就打。
    在一份公开的习近平担任正定县委书记时制定的文件中,法制教育就已经被写入其中。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搞好综合治理。家庭、学校和社会密切配合,在全县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宣传教育网。”
    “增强人民的法制和道德观念,人人争做遵纪守法的模范。”


    在福建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时,习近平经常深入到基层,听取群众呼声。让当地干部群众至今印象深刻的是,习近平经常是带着律师“下访”,现场化解矛盾、解决难题,体现了他对运用法治方式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视。
    到福州工作后,习近平同样十分重视法治。福州晚报当年的一篇文章,记录了他对福州城市管理工作的一次调研。他明确提出,“城市管理要更加规范化法制化。”“逐步把城管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的水平。”
    2007年8月,《之江新语》一书出版,收录了习近平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的部分文章。其中有相当篇幅对法治作了深刻论述。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和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的不断提高,对进一步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牢固树立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的法治理念。”
    “市场经济必然是法治经济。”
    “道德是法治的基石。法律只有以道德为支撑,才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而成为维系良治的良法。”


    在上海工作期间,习近平对法治的重视和推进一以贯之。他提出,“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为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早在他担任党的十八大报告起草组组长的时候,对依法治国这一重大课题就有深入的调研思考。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党的十八大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习近平
    此后,无论是出席中央会议,还是赴国内外考察访问,在各个场合,法治都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及的高频词。他将依法治国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为中国梦护航。
    流之长者,其源也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以来对法治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对中国历史王朝更迭、治乱循环的睿智洞察。
    历史总是在回望中意味深长。数千年中华文明演进,历历沧桑,兴衰交替,一再诠释着“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的深刻道理。
    近代以来,中国许多仁人志士在追寻法治的道路上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清末沈家本主导修律运动,随着清王朝覆灭无疾而终。
    民国初年,孙中山领导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北洋军阀的连年混战中形同具文。
    当广大人民还只是当权者统治的对象,当外国军队可以在中国土地上肆意横行,法治就只能是镜花水月,不可企及。
    回首新中国法治建设进程,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越来越认识到,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逐步驶入快车道,法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日益明显。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
    ——习近平
    
    

    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历史性一跃的关键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倒计时,“第一个百年”目标胜利在望,“第二个百年”目标日渐接近。同时,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全面深化改革这艘航船,需要法治的护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需要法治堤坝的保护;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成果,需要法治的守卫。
    源头活水,成就大河奔流。站在过去和未来的交会处,肩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启了建设法治中国的新征程。
    
    2014年10月23日下午3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草案,摆放在出席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每一位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座席前。
    这份《决定》草案,凝聚了全党的智慧,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文件起草组组长,多次主持会议研究。文件起草过程中,进行了深入调研,广泛征求了党内和社会各方面意见,经过了反复修改。
    决定获得一致通过。至此,“全面依法治国”被列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一道,构成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的战略举措。
    道路问题关系全局、决定成败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有一条贯穿全篇的主线,这就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指明了正确方向。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习近平
    
    

    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在党的领导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作了系统阐述。那就是,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党中央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审议批准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一系列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政策文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的法治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正在加速前行。
    人民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他指出,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
    从实施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破解“民告官”难题,到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努力化解信访积案;从实施立案登记制改革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表达诉求,到建立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制度方便群众;从稳步推进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到广泛动员组织人民依法有序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权益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靠人民维护的良好局面正在迅速形成。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公平正义的本质特征。
    对于不遵守法律甚至严重违反法律、破坏法治的害群之马,不论其职务多高,都要依法严惩、毫不姑息。党的十八大以来,已有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一大批原高级领导干部因严重违纪违法而受到党纪国法的严肃惩处。
    礼法并施,德法兼容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体现法律和道德相结合,体现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扎根中国现实,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既是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总结,也是当代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我国革命史中的英雄事迹,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近年来,司法机关依法办理了涉及侵害邱少云等英雄人物名誉、荣誉的民事案件,给肆意诋毁、诽谤英雄的行为敲响了警钟。
    通过司法程序保护英雄的名誉,既是道德对法律的引导,也是法律对道德的支撑。
    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反复说明,从实际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是我们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样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习近平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这个浅显而深刻的道理,正是我们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最好说明。
    从“天下之事,一断于法”的法律思想,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司法理念;从春秋时子产铸刑鼎首次公布法律,到汉唐以降历代相沿的成文法典……古老中国漫长的法制演进,蕴含着丰富的法律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意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
    从被马克思、恩格斯称赞的古罗马《十二铜表法》,到《法国民法典》,再到现代各国的法治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不等于关起门来搞法治。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各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借鉴不等于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这五大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规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前进方向。
    走自己的路,我们历经艰辛;一路走来,我们倍感振奋。法治中国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在正确的法治道路上大步迈进。
    奉法者强则国强
    
    依宪治国,推进宪法全面有效实施:

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根本法律和制度保证。


    以法为凭,改革蹚过一个个“深水区”,啃下一块块“硬骨头”:

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正式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依法解决无户口人员户口登记问题,切实保障公民权利;按照法定程序对土地制度改革、司法责任制改革试点等作出授权决定……改革在法治下破题、在法治下推进,夯基垒台、积厚成势,生发出源源动力。


    循法而行,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发展难题:

编纂民法典,制定电子商务法,修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不断建立健全符合发展规律要求的法律制度,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法治支撑和保障。


    持法为刃,铸就捍卫政权安全、制度安全的坚强力量:

制定国家安全法、反间谍法、反恐怖主义法、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网络安全法、国家情报法;依法惩治颠覆国家政权犯罪,用法律手段清朗网络空间……法治,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全的强大屏障。


    以法筑堤,将权力运行纳入法治化轨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制定或修订一系列党内法规,同时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惩治腐败,法治对全面从严治党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凸显。党内法规体系日趋完善,约束“关键少数”标准更严,使广大党员、干部将法治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各级政府厘清行政权力边界、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提升依法行政能力,从上到下依法行政已成为共识,让权力在法治框架下运行。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也需要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
    立于潮头,方知浪高风急;登临险峰,才见前路艰辛。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习近平
    
    

    时代呼唤法治,人民期盼法治。全面依法治国,宏伟的目标、壮阔的蓝图,激励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团结奋斗,共同建设一个充满生机、成就辉煌的法治中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