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為比丘們開示愚人與智者的差別。佛說:「愚痴人常犯三種過失,大眾應當要遠離,是那三種過失呢?愚痴人對於不能想的事情卻偏要想;不能論說的事情卻偏要論說;不能做的事情卻偏要去做。」 「什麼是不能想的事情卻偏要想?愚痴人心當中經常縈迴憶念這三件不該想的事情。第一、總是嫉妒著他人;第二、經常對於他人的財物及女色起貪念;第三、心生妒意,口出不善的言辭:『他所擁有的一切,如果都屬於我的,那該有多好!』愚痴的人心心念念都想著不能想的事情。 「什麼是不能論說的事情卻偏要論說?愚痴的人常犯四種口過,哪四種呢?愚者常喜歡說妄言、綺語、惡口,以及說挑撥離間,讓彼此不和的言語,這些都是愚人常犯的四種口過。 「什麼是愚人所做的惡行呢?愚人心中時常想者殺生、竊盜、邪淫種種惡念,因而造作這些惡法。所以,比丘們!愚者常有這三種心行,也習慣於造作這些惡業。」 佛繼續說道:「比丘們!智者有三事,所以長念修行,一心向道,是那三件事情呢?第一、智者思惟著應當思惟的事情;第二、論說著應當說的言論;第三、力行應當做的善行。」 「什麼是思惟應當思惟的事情呢?智者心中常正思惟三事:不貪妒、不瞋恚、不愚痴,常行正見。見他人財物,不會生起貪念,這正是智者心中只思惟應思惟的事。」 「什麼是談說應當說的言論呢?有智慧的人成就四種善的口業:自己不妄語,也不教人妄語;見他人妄語心不喜樂,智者便是如此善護口業。此外,智者自己不綺語、惡口、兩舌外,也不教他人綺語、惡口、兩舌,有智慧的人是如此成就口業的善法。」 「什麼是智者所成就立身行持的善業呢?智者時時觀照行為,無所惱害觸犯。所以智者不但自己不殺生,更不會教使他人殺生,若見他人殺生心不喜樂;不但自己不偷盜,也不會教他人偷盜,如果見到他人偷盜心不喜樂;自己不邪淫,見到女色心中也沒有淫欲心,更不會教他人邪淫。當見到年長的婦女,就視同自己的母親;見到年紀相仿的女眾,就像看到自己的姐姐一樣;而見到年紀小的女孩,則當成自己的妹妹,用平等心來對待一切人,這就是智者所成就的三種身行,是智者所行之事。比丘們!你們應當知道這三種有為之相。」 「所以,諸比丘!應當捨離愚者三相,奉行智者所行之法,比丘們!要這麼去實行!」 所有比丘聽聞佛陀開示後,都歡喜奉行佛陀的教誨。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二(三供養品)第二十二》 省思 古人有云:「萬里途程,不離初步」,儒家的核心思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端正品德開始,一路至於止於至善。修行亦是從修習「十善法──身不造殺、盜、淫;口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意不起貪、瞋、痴」著手,然後漸次入於佛智。正所謂「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若能於二六時中奉行十善,以此為基礎,便能步步向上,菩提道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