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時代,羅閱祇國有位那舍長者,心地非常仁慈,經常接濟貧窮、孤苦無依之人,同時也非常禮敬沙門、婆羅門,布施供養時總是非常歡喜,毫無吝惜。但是他的父母看見了,心裡總是很捨不得,嘀咕長者不懂得守財、頤養天年。 有一天,長者有事即將遠行,清早漱洗整裝就緒後,恭謹地拜別雙親:「此次遠行耗日費時,不能時刻陪伴事奉尊親,請二老見諒。兒子特別將財物分作三份:一份留作家用,讓父母日常所需無所憂慮;一份珍寶作布施用,請父母代為供養沙門或扶弱濟貧;一份則留在身邊,以備不時之需。」父母答應後,長者便帶著車隊出門了。 然而那舍長者走後,老父老母的慳貪習性不改,任何修行人挨家挨戶化緣,或有貧窮者上門乞討時,他們總是藉口說:「長者不在家,你們走吧!」絲毫不顧兒子一番善意安排。等到長者預計返鄉的日子到來,老人家才趕快從市場裡,撿了些殘餘的果皮,四處撒落在家中。 那舍長者回到家後,見到雙親立刻歡喜地禮拜問候,老人家連忙扶起、哽咽地說:「孩子,平安歸來就好。你出門期間,我們為你布施供養、修福無量。剛才有些沙門來過,你看看,家裡還來不及收拾乾淨……」,長者聽了更是無限欣喜。 不久之後,年邁的雙親先後病逝了,孝順的那舍長者連續三七日誦經不輟,又為亡者禮懺修福,因過於思念雙親去處,有一天突然也重病不治,家人見他胸口仍有一絲暖氣,便不敢入殮,七天之後忽然見長者悠悠地醒來。 他告訴家人:「我在夢中跟著一位善神,遊歷了極樂世界,後來又到了恐怖的地獄。突然看見老父老母都在地獄受苦,一見到我,他們也放聲號哭。眼睜睜地看著他們被獄卒攔住,我心中悲痛不已就醒過來了!」 憂心如焚的那舍長者急著想救拔父母,問遍了所有親族耆宿,還是一愁莫展,最後有人指點:「佛陀智慧無量,應該會有辦法吧!」於是長者滿懷希望地來到精舍,頂禮合掌吐露憂惱:「世尊,父母生前修了許多福報,命終之後,弟子精進誦經、修齋回向,一心以為他們正在享受天福,沒想到反而墮在地獄受苦,請佛陀慈憫開示,如何能夠真正救拔他們呢?」 佛陀望著眼前的孝子,嘆息道:「長者,過去你出遠門的時候,留下了許多財寶,希望讓父母布施修福,實際上你的雙親慳貪不捨,還打了妄語,阻斷了你布施供養的機會,因此墮入惡道、倍受苦果。」長者聽了恍然明白,心酸地說:「老人家不知道罪業重大,這都是我的過失所致!」馬上至誠頂禮佛足,代父母殷重懺悔慳貪之業。 長者承佛威德之力,得以觀見父母已於地獄中暫得休息。世尊進一步教導:「若能在僧眾結夏安居期間廣修供養,護持僧寶精進行道,以此功德回向亡者,便能超拔現世父母及累劫至親脫離苦輪。」 那舍長者禮謝佛陀後,立即返家籌備飲食衣物,作諸供養。再次前往精舍請法時,承佛威神,已見到雙親福生天上,享受自在安樂。佛陀更為長者開示心性因果之理,那舍長者聞法感激涕零,如實信受奉行,精進道業。 典故摘自《佛說灌頂隨願往生十方淨土經卷 ‧ 第十一》 省思 佛陀開示結夏安居供佛齋僧的殊勝法門,所謂「佛由僧作,經由僧弘;舉一即三,僧寶最貴」,因此唐朝道宣律師問天神:「人間作何功德最大?」天神回答:「齋僧功德最大。」藉由護持三寶,普利一切有情,報得一切眾生恩,乃究竟報佛恩及累世父母恩,必然是早登佛階的莊嚴大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