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自建立始,曾多次易名。慧理创建初,认定此山是印度飞来的灵鹫山,多为“仙灵所隐”,故名“灵隐寺”。此名一直沿袭到了五代,吴越忠懿王钱弘亻叔赐名“灵隐新寺”;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真宗赐名改为“灵隐山景德寺”。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又赐名改称“景德灵隐寺”。南宋建都杭州后,宋高宗于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又将“景德灵隐寺”改为“灵隐山崇恩显亲禅寺”。 到了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灵隐寺由康熙皇帝改成了“云林禅寺”。 康熙皇帝清圣祖(公元1654—1722年),全名为爱新觉罗•玄烨,八岁继皇位,年号康熙,在位时间六十一年。康熙皇帝很有作为,他在位时,对于统一中国疆域,遏制沙俄对华侵略野心,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治理水患及促进文化事业都有一定的贡献,社会呈现稳定繁荣的局面,史称“康乾盛世”。 据《增修云林寺志》记载:清康熙二十八(公元1689年),清圣祖仁皇帝南巡,驾幸灵灵隐寺,作《御制飞来峰》诗一首: 岩岫*(*:左“山”右“陵”字右偏旁)山曾洞壑奇,悬藤古木半迷离。 冷泉亭子清溪上,谁识源头混混时。 又写《御制灵隐寺》诗一首: 灵隐舍秀色,鹫岭起嵯峨。 梵宇盘空出,香云绕地多。 开襟对层碧,下马抚烟萝。 羽卫闲来往,非同问法过。 康熙皇帝这一年巡幸灵隐寺,亲洒宸翰书写了“云林”两字。赐名“云林寺”。 清康熙三十八(公元1699年),康熙皇帝再一次驾幸灵隐寺,赐金佛一尊,香金五百两。御书“禅门法纪”匾额一块。同时,御题一联云: 禅心澄水月, 法鼓聚鱼龙。 写有《御制云林寺》诗一首: 无为几事少,问俗驻林邱。 卫骑森岩减,炉烟云爱云逮浮。 鸟蹄香界古,花缀梵筵幽。 野径春风引,轻铺细草柔。 另有一首《御制灵鹫诗》: 何处飞来一块石,嵌空岩窦作玲珑。 下临巨涧淙淙冷,上荫长松谡谡风。 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康熙皇帝再一次驾幸灵隐寺,赐御书《金刚经》一卷,《心经》一卷。吟诵《御制再过鹫峰》诗一首: 爱此清幽一径深,马随泉响入云林。 苍苔古洞何年凿,脉脉韶光自赏心。 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康熙皇帝又幸灵隐寺,赐住持慧赂御书金扇一柄,石砚一方。 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康熙皇帝再一次临幸灵隐寺,赐人参二斤,香金四十两。 康熙皇帝前后五次驾幸灵隐寺。只有第一次所题的“云林”两字,演绎成一则颇有趣味的传说。话说皇帝生前多次南巡,排场很大,竭尽奢华。南巡到杭州时,游西湖时的龙舟缆绳均用五色锦丝制成,,背纤者必挑杭州城里漂亮的良家女子。游湖时,西湖岸边周围张以锦幔,遮天蔽日;上岸步行则在地上铺红毡,犹如宫中所铺张的一样。传说巡幸寺院时,僧众一律身穿绣花缎袍,终日跪候,不敢稍有懈怠。康熙皇帝南下江南,所到之年,名望增加了,但同时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有些因此而破产。话说那一天,灵隐寺住持谛晖闻说康熙皇帝要来灵隐寺,早命三百多寺僧穿戴齐整,跪候在山门外。他自己带领一些寺院骨干身披袈裟,手敲法器,头顶檀香,赶到一里路外的石莲亭迎接康熙皇帝。谛晖和尚陪着康熙在寺前寺后、山上山下游了个遍。 按理说,康熙皇帝游完寺庙,即刻要返回行宫的,但他见灵隐寺周围风景太美,便想多游一会儿,累了,命人在寺里大摆酒宴,吹的吹,弹的弹,拉的拉,一时间,把佛门净土弄得像宫殿一般热闹。康熙觉得非常新鲜,平时常在宫里欢宴,但味道没有在寺里的好,就一边喝酒一边吟诗。 谛晖和尚想:何不趁皇上高兴的时候请他题块匾额,以增山门光辉呢!于是,他悄悄地同跟随皇帝的地方官说:“大人,我想请皇上给陋寺题块匾,您看行不行啊?” 在旁的杭州知府一听,说:“这是好事呀!皇上要是给灵隐寺题一块匾额,连我这知府脸上也有光啊!” 钱塘县令也接口道:“皇上酒兴正浓,这时候请他题匾,一定会答应的。” 谛晖和尚听完众人的话,心里踏实多了,走到皇帝面前,壮壮胆子说:“皇上,看在灵隐寺大菩萨的面上,请您给寒寺题块匾吧。” 历史上哪有皇帝游玩时不爱留下墨宝的?康熙皇帝本来就爱这个,一听谛晖和尚请求,便满口答应下来,高声喊道:“快备笔墨!” 不用他说,谛晖早让寺僧准备好了文房四宝。康熙皇帝乘着酒兴,挥毫泼墨起来。他原想题“灵隐寺”三个字的,结果,酒意七八分,握笔的手有些浮,落笔一快,白纸上马上落下了一个大大的“雨”字,占了大半张纸。我们知道,灵隐寺的“灵”字,繁体字是“灵”,“雨”字下面三个“口”一个“巫”。这下不好了,上面大半张纸给“雨”字占去了,下面三个“口”与一个“巫”写不下了,这可如何是好?如要重新写一个,这皇上的脸往哪儿搁?皇上怎么会写错字的!多丢人啊!康熙皇帝的酒都惊醒了,一只手不住地捻他那撮山羊胡子,一只手握着笔,想不出挽救的办法来。围在旁边的官员们,明知道康熙皇帝下不了台,但谁也不敢明说,只得站在边上干着急。 这时,跟随康熙皇帝一起来的大学士高江村心里有了底,他先在自己的掌心里写了“云林”两个字,装作去磨墨的样子,靠近康熙皇帝的身边,偷偷地对着康熙皇帝摊开手掌。康熙皇帝一看,心里大喜,真是救命活菩萨,赶快写下了“云林禅寺”四个大字,将笔远远一掷,坐在旁边的躺椅上。 谛晖和尚过来一看,心头起了疑云:不对呀,怎么把“灵隐寺”写成“云林禅寺”了?这不是给别人写嘛!他也不作多想,问皇帝说:“皇上,我们这里叫‘灵隐寺’,不叫‘云林禅寺’,是不是皇上落错笔了?” 这时,杭州知府一看老和尚不看风云乱说话,便大喝一声:“大胆!” 谛晖不知何故,明明是皇上题错了字,知府大人怎么会对他介凶的?便问:“知府大人,你是骂我吗?” “不是骂你骂谁!秃驴!”杭州知府大骂道。 谛晖和尚心里有气,但不便发作,只得闭了嘴,恭恭敬敬地站到一边去了。 康熙皇帝站起来,问官员们:“这地方天上有云,地上有林,你们说说看,叫它做‘云林寺’是不是比‘灵隐寺’要贴切形象?” “皇上圣明!云林寺确实比灵隐寺好得多。”众官员说道。 谛晖明知“云林寺”比不上“灵隐寺”好,可它是皇上赐的名呀,岂敢怠慢,便吩咐手下马上把原来的匾额换下来,将“云林禅寺”四个雕刻好挂上去。 从此以后,灵隐寺天王殿前就挂着这块稀奇古怪的“云林禅寺”大匾额。挂是挂着了,可杭州人并不买康熙皇帝的帐,你挂你的“云林禅寺”,我叫我的“灵隐寺”。所以,知道云林禅寺的人不多,而“灵隐寺”不知道的人却很少。 传说总归是传说,带有夸张的成份。其实,皇帝到了某地,要对某个地名或寺名改动一下,岂非易事?如让他按原名题写一遍,显不出他的水平,他肯定要把原名改动一下,譬如杭州的“南屏晚钟”,康熙皇帝就改成“南屏晓钟”;把“两峰插云”改为“双峰插云”;还把“麦曲院荷风”改为“曲院风荷”。这么一改,无论从字面还是从意境及诵读声调来看,都比原来好多了。 同样的道理,康熙皇帝将“灵隐寺”改为“云林寺”并非像传说的那样,而是有意而为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冷泉亭记》中赞美灵隐秀丽景色:“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里面就有“林木如云”的实物为衬托,道出了灵隐一地山谷幽僻,林木叠翠,岚气氤氲,绕绕缭缭,简直就是一幅“云林”图。 康熙皇帝将“灵隐寺”改为“云林禅寺”的用意何在,我们只凭主观猜测,认为他是看了白居易的《冷泉亭记》而得灵感的。然知祖父者莫若孙!康熙改“云林”的意思是出自杜甫的诗句。康熙皇帝的孙子,也就是乾隆皇帝于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驾幸灵隐寺时,写了一首《驻跸轩诗》: 灵隐易云林,奎章岁月深。 名从工部借,诗意考功吟。 讵必频庚韵,那无一写心。 偷闲成五字,佳境向前寻。 诗中的“工部”即唐诗人杜甫,他有《题柏大兄弟山居室壁》一诗: 叔父朱门贵,郎君玉树高。 山居清典籍,文雅涉风骚。 江汉终吾老,云林得尔曹。 哀弦绕白雪,未与俗人操。 这首诗颇有陶渊明之风,描述了柏大山居时超然于物外的脱俗之境。“江汉终吾老,云林得尔曹”,远离尘嚣,与江汉云林为伍,终老而止。灵隐寺原为佛家清静之地,地处幽谷偏壤之所,云岚绕绕缭缭,林木夹道而立,古寺杂于中间,借用杜甫的诗句来合其寓意,是颇为恰当的。 毕竟是皇帝题的字,“云林禅寺”或“云林寺”就沿了下来,寺志也从原先的《灵隐寺志》到了后来的《云林寺志》或《云林寺续志》。 那块康熙皇帝题的匾额“云林禅寺”至今仍挂在灵隐寺的天王殿上,其地位远没有“灵隐寺”来得高,但每每看到这块匾额,就会使人想起这座古刹曾经有过的荣耀与辉煌;让人想起与岁月一起走远的云林古风;让人想起与云林古风一起消失的“一个王朝的背影”;让人想起那个王朝背影前面的康熙皇帝,是如何在灵隐寺的钟声里喝酒吟诗,然后写下“云林禅寺”供后人评阅批点。 而此时此刻,我翻开《云林寺志》记载的那一页僧俗共同度过的美好片断,纸质已经发黄,那曾经的点点滴滴,历历如在目前,如同置身于一个远古的梦中,正是:五蕴山头云散后,大千沙界月长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