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阳有个读书郎,百病缠身难下床。 吃了远公扯的草,消灾去病身健壮。 喝了开慧泉的水,会读会写好文章。 读书床上滚一滚,不考状元当和尚。 这个顺口溜是当地赛阳杨家村老百姓传出来的,讲的是一个姓杨的读书人和慧远法师的故事。 太元九年(即公元384年)慧远法师带了几十个徒弟来到庐山石门涧,建精舍讲经说法,后在浔阳剌史桓伊的帮助下,建了东林寺,但慧远生性恬淡活泼,喜爱名山大川,以往在北方时,每到一处如遇有名胜古迹时,他总要游览一番,有时逗留数日不知疲倦,他对离东林寺约十华里的石门涧,情有独钟,此外涧谷幽深,崖层陡峭,加上山峦重叠,林木丛生,兼有石门巨瀑,日夜奔流,云缠雾绕,万象空濛,是庐山难得的景观,真所谓“不到石门涧,不识庐山面。”慧远久欲畅游一番,常因寺内事务较忙,无暇顾及。 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初春,风和日丽,冰雪消融,慧远一早起来,心里感到非常轻松,立即产生了去石门涧游览的兴趣,于是率领弟子三十余人,组织一个较庞大的队伍,从东林出发,拂衣晨征,大约一个时辰就到了北山麓,缘溪而上,翻过铁云垛,向石门涧深处进发,不到一百米,地势逐渐平坦,走入一个谷地,方园约数十丈,于是师徒就憩息在溪边石磴上,这时慧远手扶拐杖,翘首远望,只见双峰排阔,挺然兀立,涧水淙鸣,来自天际,更觉兴趣勃然,休息一会师徒又继续前进,山更高,路更险,无法再攀高,只有借横木跨涧溪由此北上,依藤附蒿,像猴一样互相手拉手攀登,历险悬崖,终于到达了顶端,这时师徒三十余人陡然欢腾起来。 慧远倚岩远眺,详细地观看四周景色,只见石门两边的山峰,形如门阙,清泉分流而合注,出自门中,奔流而下,百珠溅玉,状似白龙,文石发彩,芳草出秀,真是美不胜收,不知不觉对石门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返回的路上,走到一处广坪谷地,视野开阔,前有铁船、天池二峰,漫山遍野,奇花芳草,绕涧丛生,真是一个神仙超然的地方。这时大徒弟法净对慧远说:“师父,此地山灵钟秀,万象和谐,仙月物化,是修行难得之所,昔释佛选居灵鹫山,修成正果,师父何不借此地灵光,也建一个修行精舍?”慧远说:“此地是好,但就是缺乏饮水,下面虽有涧水,但山陡工路滑,往返艰难。”法净应道:“何不卜于山神,求神灵指点?”慧远说道:“说的也是”,于是慧远双手合十,面向西方,口念阿弥陀佛,念完就将锡杖往地上连击三下,说也奇怪,三下击完,一股清泉由地下涌出,清澈可口,然后形成一口井,即现在的开慧泉,虽冬夏而不干涸,慧远见状知是天意,于是就和众弟子,割草打茅,披荆斩棘,没几天就修成一个简易精舍,当时还未定名,有一天,不知那位贤士,拜会慧远法师,站在精舍面前,望着双峰飞下瀑布,奔流直泻,不禁脱口念了两句:“近看泉百尺,落地化龙呤”,慧远听后,拍手称好,说:“好就好在化龙呤,那我这个精舍就叫龙泉精舍吧!”从此慧远就经常来往于东林寺和精舍之间,但两地相隔距离很长,每次必须穿过棵樟九杪,五步三孔,里路三桥的赛阳驿道和杨家山。 每当慧远法师经过杨家村时,就能听到从辟静的山凹两间茅屋里小窗传出来的朗朗读书声,起初他并不在意,认为是村童习读,日子一久,他觉得新奇,本打算亲自看一下,但每次来去匆匆,没有空暇顾及,冬去春来,读书声不断。有一次,慧远从精舍归来,欲拜师兄慧永,又途经杨家山那间茅屋,屋中一切静寂,再也没有读书声了,慧远非常奇怪,遂命随身徒儿前去叩门,开门后,却见一个年约五旬的老翁,鸡皮鹤发,额纹深邃,两目迟纯,徐徐地看着叩门和尚说:“师父来临敞舍有何见教?”话未说完,慧远急忙上前,双手合十向老人说:“贫僧常过此地,经常听到有一年青人读书声,今天过此,却没有听到,不知是何原因?特来叩门问及,望老翁明示。”老人见问,不觉两泪交流,断断续续地讲述,他说:“那读书的乃是小儿杨明,号玉山,今年16岁,他幼年失母,六岁就近塾读书,读了三年,不觉热爱读书,我虽年老无依,但身体尚健,田地杂活,还能应付,也就由他去读书,没想到他勤奋过度,积劳成疾,前几天咳嗽痰中带血,现已卧床不起,老夫也束手无策,只有听之任之。”远公听后立即问道:“令朗今在何处?”老者以手示左侧室,慧远随即走进右侧室,只见床上躺着一个青年,面庞瘦削,苍白无血,呼吸急促,像似病得非常厉害,那青年见慧远走近床前,想撑起身来施礼,无奈四肢无力,头部沉重,一昂头又倒了下去。慧远法师看见这种情况,立即将手向下按了两下,示意叫他躺下,那青年就不再动了,法师近前,细看青年面色虽然焦黄,但鼻梁高耸,双目乃有神光,心中暗想此病积劳所致,心力憔悴,宜以养心为主,其次清肺。于是就问病人,你平时所读何书?青年答道:“平常喜读论语,诗经和老庄哲学。”法师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本来是孔子说的话,意思说:“一心去研究那些异端邪说,那就是祸害啊!”法师借用来就是告诉那个青年,读书不能专攻名教名流的书,应该学有所钟。接着他告诉青年,你应该摒弃诸多杂念,修念佛三昧,净极光通。儒道九流都是糠秕罢了。不宜多学,否则病入膏盲,我也无法救你了,现在你每天只要凌晨起身,步行入涧,涧下有一巨石平坦光滞,你每天只要在石头上盘膝端坐念阿弥陀佛千遍,心注西方,息心忘知然后读些佛经,不要一月你的病自然会减轻了。“青年点点头。法师即退出书房,告诉老者说:“令郎的病劳悴所致,只要净心修养几日病体自然会好转,你不要耽心了。”接着又说:“心魔虽去,但清肺也是重要的,我有一方,不需花钱,明日我叫徒儿带你去我精舍的下面溪旁找一种叶片八角形,叶色偏浓,近乎黑,人们惯称为八角乌,再配金银草,车前草,肺心草,枇杷叶,及竹青丝少许,放在土罐中,加上石门涧流下的泉水,,用文火煎煮浓缩,日服两次,病情自然减轻,血也不会再吐了。“说完,转身就走,老者送至门外,合掌念佛,慧远早已离去,他回到书房看儿子,儿子双目紧闭,口中念念有词,老者也听不清楚,只看到儿子面庞开始红润,精神也清爽了许多,心中暗自高兴,心想:”莫非这位老法师是个活菩萨?“ 第二天一蒙亮,老者立即起床,杠着一把锄头,上面挂着一只竹篮,轻轻地掩着门,生怕惊醒熟睡的儿子,一出门就三步并二步,急奔石门涧,三四里的路,约莫半个时辰也就到了,正当他到龙泉精舍附近时,慧远大徒弟法净,早在那里等他,于是两人循小径下到谷底,在涧的旁边找寻慧远说的那几味草药,很快采满一篮子,老者就告别法净,取原路返回杨家村,按慧远法师指定的方法,如法泡制,喂着儿子喝。如此不到十天,他儿子的病完全好了,不仅可以起床,精神和力量,好像比以前增加了二倍。父子俩心里非常高兴,于是一起去石门涧龙泉精舍,向慧远法师面谢救命之恩。 那天天气晴朗,雨后的庐山显得格外清新,读书郎父子一吃完早饭,就匆匆上路,好在山路没有多远,很快就到石门涧龙泉精舍,慧远正在晨练,坐在蒲团上入定,二弟子慧宝就轻轻附身告诉慧远他们来了,慧远微微点了一下头,示意叫他们稍等一下,于是慧宝就招待他俩在禅房前厅坐下,一会儿慧远下禅,走到前厅,他父子二人一见法师到来,立即双膝跪地,口口声声感谢菩萨救命之恩!慧远立即上前扶起二人,分宾客坐下,然后对老者说:“令郎病愈是他自己修来的福份,非我力量之所致。”他接着说:“人的寿命长短是由心而变,这不是谁能主宰的,经书上说,业有三报,一是现极,善恶始于此身,还有来生,还有三生,百生、千生,但不管那一种报,都是出于心。虽然三业表现不同,但有定报,一到时间自然要你承受,这并不是用祈祷的办法可以改变,也不是人的智力所能避免,你的令郎改变了原有的邪念,一心向佛,病体自然就会好的,我只不过引导一下,谈不上什么救命之恩。”说完就叫慧宝上茶,谈了一些家务,他父子二人就下山回杨家村去了。 打此以后,杨明思想发生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勤奋读书,热心仕途。想取得功名之心,早就抛到九宵云外去了,每天早上起来,就来到那平整的大石头上读起经书来了,当他读到慧远所写的《沙门不敬王者论》在家一节时,对“是故悦释迦之风者,陬先奉视而敬君,变俗投簪者,必待命而吸动,若君视而有疑则退求其志,以候同悟,斯乃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这一段,有些不解,就去石门涧龙泉精舍找慧远求教。慧远见他读书认真,对佛教经书有一定悟性,于是就耐心开导他,并告诉他当时政局极不稳定,北方少数民族先后成为强大势力,不断南侵,建立了几个政权,其中除汉(前赵)外最强的是苻氏兄弟建立的前秦,而孝武帝只知个人享受,不管老百姓死活,像这样的君主难道你还要去考取功名,博得一官半职,去为他“为虎作伥吗”即君主有肄,那就不应该去敬重他,更不能去帮助他,来实现自己最大理想,这才是读者的人应该做的事情,这一席话把杨明心里亮亮堂堂,重重迷雾顿时拨开了,马上要求拜慧远法师为师,出家悟道。慧远见他意诚就对他说:”你有根基,做我徒弟那是迟早的事,但目前我还不能答应。“杨明问:“为什么师父现在不能收我?”慧远说:“人的躯体受之父母,。现你父亲在堂,如果此时出家,定会伤他老人家的心,你有此诚意,出家和在家没有两样,只要运通三乘三律,广开人天之路,同样是修行,待将来尊父归天以后,我再收你为徒”杨明听之也以为然,从此以后,他每天除在大石头上读经外,有时还去东西林寺为庙里抄经,没有多久,他父亲去世了,杨明就正式出家,成为慧远的关门弟子,因为他曾在那块大石头上读书,老百姓就称为“读书床”而且还刻有三个大字。后来庐山水电厂建厂,把那块大石头炸开了,石头也成了砌水渠的石块,真是十分可惜,但那首来自民间的顺口溜,至今还会流传于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