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故事集(六) 尊者舍利弗的“深信” 庄春江 有一次,佛陀游化到摩竭陀国的那难陀村,住在一位卖衣商人的芒果园中。 这一天,尊者舍利弗长老来见佛陀,对佛陀说:“世尊!我深信在过去、未来、现在所有的修行者中,没有能超越您的正觉,也没有比您更伟大的。” 于是,佛陀就反问尊者舍利弗,问他是不是能以他心神通,详细地了知所有过去、未来与现在三世诸佛的心念,还有,诸佛们的个别戒行,他们所教导的法,以及所成就的智慧与解脱内容细节。结果,尊者舍利弗都回答说不知道。 那么,被称为智慧第一的尊者舍利弗,到底是依据什么,能够在大众中,如狮子吼一般大威力地说,他“深信”三世所有的修行者,包括诸所有佛,都没有能超越释迦牟尼佛的呢?对于佛陀提出这样的问难,尊者舍利弗回答说:“我虽然不能详细地了知所有诸佛的心念,也不完全清楚个别诸佛的智慧,但是,我确实了知所有诸佛所证、所教导的法,其共通的总纲与修学的次第。因为自从我跟随释迦牟尼佛修学以来,对佛陀教导的法,我知一法即断一法;知一法即证一法;知一法即修习一法,像这样层层深入;层层殊胜;层层提升;层层奥妙,而达到究竟圆满。由于我有这样实际体验的验证基础,所以深刻而理性地相信:世尊确实是等正觉的解脱者,心中对大师的成就,没有丝毫的质疑。 就像国王设在边疆地区的城堡,为了安全防御起见,建得特别牢固紧密,而且只开一道门出入。守门的卫士虽然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出入该门,但他确知大家都得要从这个门才能进出,不会有其他第二个出入口了。像这样,我确知不论过去、未来、现在诸佛,都是先断除贪、嗔、眠、悔、疑等五类修行障碍,依着身、受、心、法四念处的觉观,透过念、择法、精进、猗、喜、定、舍等七觉支的修习,而通达解脱成佛的,这就是诸佛修学的共通总纲与次第,也是诸佛教导一切法的共通总纲与次第。 如果有人问:过去、未来的所有修行者,有没有与释迦牟尼佛成就相同的呢?有的!但现在当世就没有了,这是佛陀当面教导我的,佛陀说:“过去、未来的世界,都会有如我一样成就等正觉的成佛者,但同一世界却不可能有二佛同时存在。” 末后,佛陀对尊者舍利弗的说法,表示了完全的赞同。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杂阿含第四九八经》、《长阿含第一八自欢喜经》、《相应部四七相应第一二经》、《长部第一六大般涅槃经》、《长部第二八自欢喜经》。 二、宗教,可以说都是不离信仰的,为什么呢?因为宗教所要达成的目标,都是修学者还没有能力亲身体证的,在还没经历之前,其真实性,严格来说,是还不能确认的,此时,信仰就成为必要的支撑。以理性与实证为特质的佛教,其信仰也当与理性与实证相应,才能把握佛法的精神。尊者舍利弗的“深信”,就是从他一步一脚印,踏实地一一实践了佛陀的教导,同时也一一体证了佛陀每一项教导的真实性而建立起来的,这种“信”,又称为由“胜解”而来的“净信”,与人云亦云的顺从性信仰(“顺信”)绝不相同。宗教信仰,如果只强调“顺信”,鼓励“顺信”,那么,终将导致弊端不断,问题层出不穷。 三、我们注意到佛法修学的总纲,是离五盖,以四念处的觉观,在七觉支为实务运作的修行中,通达解脱的。记录了相同次第的,还有《杂阿含第二八一经》:经中指出,从“六触律仪”成就“三妙行”;然后从“三妙行满足”成就“四念处”;再由“四念处满足”成就“七觉支”,在“七觉支”的修学中,“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向于舍”而成就“七觉支”;成就明、解脱。 四、同一世界,不会有二佛存在,这可以从佛的特德来理解:依《杂阿含第七五经》、《杂阿含第六八四经》、《相应部二二相应第五八经》说,佛陀是无师自悟的解脱者,也就是说,佛陀成佛的时代,那个世间原先已经没有佛法的流传,是听闻不到佛法的,佛陀是那个时代、那个世间的先觉者。当世间出现佛以后,依佛的威德,世间开始有佛法的流传,在这种情形下,相对的就不会再有第二位大威德的佛可成就,而只有声闻解脱者阿罗汉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