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故事集(十三) 法最尊贵而不是血统 --正法中没有种族歧视 庄春江 当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国的鹿母讲堂时,来了两位婆罗门,一位名叫婆悉咤,另一位叫婆罗堕。他们俩诚心诚意地在佛陀的僧团出家修学,成为比丘。 这一天黄昏,婆悉咤看见佛陀走出讲堂,在阴凉处经行,就赶紧招呼一同出家的婆罗堕,跟随在佛陀后面一起经行,想藉着这个机会亲近佛陀,看看能不能因此而多听闻一些佛法。 这时,佛陀回过头来,关怀地对婆悉咤问道:“你们两位真是难得,虽然出生在婆罗门家族,却甘愿放弃那优渥的居家环境,来过无家的比丘生活,你们有没有受到族人的责难呢?” 婆悉咤回答佛陀说,他们确实遭到婆罗门族人严厉而无情的责骂。 “他们以什么理由来责骂你们呢?”佛陀继续问。 “他们说:‘我们婆罗门有着最尊贵的血统,没有其他种族能比得上的了,只有我们婆罗门才有高贵纯净的白皮肤,其他的种族没有,我们婆罗门出于梵天之口,是梵天真正的子民,梵天的继承人,不但这辈子是清净的,后辈子也永远是清净的,你们为什么要放弃这么尊贵清净的身分,而去亲近那些低贱身分地位的剃发沙门呢?’世尊!他们就是以这样的理由,不停地来责骂我们。”婆悉咤回答佛陀说。 佛陀因而告诉婆悉咤说:“婆罗门们真的完全忘失了过去四姓形成的历史真相了,才会自以为是梵天真正的子民,而以梵天的继承人自居。即使远的历史不谈,就拿当生的事实来说,难道婆罗门之女没有怀孕生子的经验吗?哪个婆罗门不是和一般人一样,经由母亲怀胎而出生的呢?怎么能说自己是最尊贵的种族,是梵天真正的子民,梵天的继承人呢?持这种论调的婆罗门,实在是所言不实,他们以这样的理由来责骂你们,是没道理的,是不光彩的。 婆悉咤!在我教导的正法修学中,是不需要和世俗一样看重出身与血统的,也不必仗恃着傲慢的自我优越感,反倒是如果有自以为出身高人一等,因而怀有骄慢心的沙门、婆罗门,就没有办法在我教导的正法中有所成就。世俗上虽然有婆罗门族、王族、平民族与奴隶族等四姓阶级之分,但在这四种族群中,每个阶层中都会有犯杀人、偷盗、淫乱、欺诈、搬弄是非、粗话伤人、虚意奉承、悭贪、嗔恚、邪见等十种恶行的人,也都会有离杀人、偷盗、淫乱、欺诈……等修十善行的人。恶行会引生恶报,善行会导致善报,这样的道理有其普遍性,不会只在哪个族群与阶级中才有效。如果恶行引生恶报的现象只存在于王族、平民族与奴隶族之中,善行导致善报的效力只会在婆罗门族内发生,那么,婆罗门才可以说:‘我们的血统是最尊贵的。’然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子的。 婆悉咤!王族中有人供养礼敬阿罗汉,婆罗门、平民、奴隶族也都供养礼敬阿罗汉,阿罗汉才是四姓中的第一等人。四姓中,任何人出家成为比丘,只要依于正法修学,最后都可以成为断尽烦恼、解脱生死、修行成就的阿罗汉的。能成为四姓中第一等人的阿罗汉,是因为他的行为合于正法的缘故,而不是血统。因此,这正法才是人类最尊贵的,现在如此,后世的未来,也还是如此。 举个实例来说:我的祖国臣服于憍萨罗国之下,所以,我释迦族人对憍萨罗国波斯匿王,必须行着谦逊顺从的臣民之礼,但波斯匿王却对我供养礼敬,对我行站立、合掌、问讯的谦卑之礼。波斯匿王是不会认为‘沙门瞿昙出身于有钱有势的豪族,而我的出身穷陋卑下,所以应当供养礼敬如来’的,波斯匿王之所以会对我供养礼敬,是因为我的成就正法,是对正法的尊崇,视正法为神圣的缘故。 婆悉咤!你们大家来自不同种族、不同阶层,有着不同的姓氏,出家而过着无家的正法修学生活,日后,如果别人以世俗的眼光,来质问你们的种姓身分时,那么,你们就回答他们‘我们是沙门释种之子’好了,或者,也可以这样回答:‘我们是梵天之子,从其亲口所生,也即是从正法所生,是正法的继承者。’为什么也可以这样回答呢?因为一般人所认知的梵,是不为热恼所迫,能彻底观透世间的智者,这样,梵其实也就是如来的同义语了。” 接着,佛陀就为婆悉咤述说了人类社会的形成,以及四姓分立的过程。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长部第二七起世因本经》、《长阿含第五小缘经》、《中阿含第一五四婆罗婆堂经》。 二、世袭的四姓阶级信仰,在印度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一直到现代都还未能彻底根除。相传成立于西元前一千五百年左右的《黎俱吠陀》,其中的〈原人歌〉就说由原人的头部生出婆罗门族,肩膀生出王族,腿部生出平民族,脚底生出奴隶族。“原人”,在哲学思维上,隐含着宇宙人类的创造神之意义,这个创造神的概念,在西元前七百年左右成立的《梵书》中,演变成为神格的大梵天,这时的婆罗门族,就被说成是由梵天头部的口中所生,是梵天的嫡传了。 三、印度传统信仰的大梵天,是一神教的信仰。与其他一神教的信仰一样,印度婆罗门族有着唯一创造神“真正子民”、“选民”的种族优越感。只要存在有种族优越感的地方,就不断地会有种族歧视的悲剧发生。从本则故事,可以明确地看出佛陀反对这样的种族优越感,所反对的理由,不是因为佛陀不是白种人的婆罗门族,而是因为这种信仰与事实不符,以及违反佛法的缘起无我思想。依佛法的归类,优越感是一种“我慢”,是“我执”之属,我执则是烦恼与生死流转的主要推动力量,所以,人们只要存有着优越感,不论是有关种族血缘的、学历地位的、财富福报的,就与佛法的修学不相应了。与优越感相对的,是自卑感。自卑感看似不同于优越感,其实执着于自我的特性,还是一样的,也与佛法的修学不相应。 四、由于所能享有资源的不同,社会上可能会形成不同影响力的阶层。有时,这种阶层的聚集,会与种族、教育程度、财富地位有关,而且也常直接影响到下一代,所以让人有“世袭”与“命运”的错觉,其实,这都还不离“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缘起法则。即使不同影响力的各类族群,彼此之间也有深厚的依存性,相互影响而没有绝对性。例如,从事简单低微的工作者,常常是因为没能接受完整的教育,谋生能力薄弱的缘故。谋生能力薄弱,又导致物质生活相对地匮乏。生活压力的重担,常导致对子女教育的忽略,于是,这类工作者的子女,日后也常走向以这类工作维生。从事简单低微的工作者,常常为人所轻视,然而,这类工作如果没人做,常会造成大家生活上的紊乱,即使达官贵人也一样,却又显出大家对这些低微工作者的依赖。 五、经行,与散步相近而又不同。这是取一段长短适中的距离为起迄点,固定路线的来回行走。一般是用来作为禅坐后或昏沉时的调节,所以这不是可以想东想西的散步,还是要维持相当程度的心念专注。 六、本则故事中,佛陀说到佛弟子们可以自称是“沙门释种之子”,这或许是中国出家众,都以“释”为姓的根据吧。 摘自《正觉之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