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故事集(廿七) 二十亿耳的精进 庄春江 有一次,佛陀来到摩揭陀国王舍城,住在城外东北边的灵鹫山,而尊者二十亿耳,正好也在附近的一处坟场精进修学。 尊者二十亿耳不分昼夜地修,不是禅坐就是经行,日夜不离佛陀教导的三十七道品。尊者经行所到之处,经常看得见因为磨破脚而留下来的斑斑血迹,引来鸟儿啄食。这么努力的精进修学,但却还老是无法突破,一直不得解脱,尊者最初的修学热诚与信心,就这样逐渐逐渐地消耗掉;终于,热诚冷却了,信心动摇了,有一天,不禁暗自这么想: “在世尊众多弟子中,我算得上是精进修学群里的一个了,可是至今还不得解脱,再这样耗下去有什么用呢?不如还俗回家,用父母亲雄厚的财力布施作福,还来得受用些。” 佛陀知道了尊者二十亿耳这样的想法,就到坟场来开导他。佛陀说了: “二十亿耳!未出家时,你会弹琴吗?” “会的,出家前我琴弹得还不错。” “那好!当你弹琴时,如果琴弦调得太紧,弹出来的声音好听吗?” “不好听,世尊!” “如果琴弦调得太松,弹出来的声音好听吗?” “不好听,世尊!” “如果琴弦调得松紧适中,弹出来的声音好听吗?” “这样就好听了,世尊!” “这就对了,修道人!修学太精进,就像调得太紧的琴弦,反而引起急躁不安;精进不足,就像调得太松的琴弦,又令人懒散懈怠,两者都不能引领你成就。所以,你应当避开这两种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就可以修得解脱了。” 尊者二十亿耳听了佛陀这番开导,重新燃起了修学的热诚与信心,常常念着佛陀上面弹琴譬喻的教导,继续修学,不久便成就解脱了。解脱后,尊者二十亿耳心想,应当去向佛陀禀报,于是,就前往拜见佛陀,向佛陀报告他的解脱体证: “世尊!一位真正的解脱者,不是因为相信而能证入无欲;不是为了名闻利养而能安于远离;不是为了不犯戒而做到无诤,解脱者是因为贪、嗔、痴已尽的缘故,所以能乐于无欲;乐于远离;乐于无诤;乐于爱尽;乐于取尽;乐于心不移动。 一位心正解脱的比丘,不会因为他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尝到了什么,触到了什么,意念了什么而退失解脱。解脱者在六根认识境界时,心不会被境界俘虏,始终能维持一贯地清净不杂、坚住不动,能就其因缘,善观生灭无常;善观无常中的寂灭性,就像一座坚固的大石山,任凭哪个方向来的风雨吹打,都不能令其动摇、转移一样。” 佛陀听了尊者二十亿耳这番报告后,十分欢喜,随后对比丘们说: “解脱的人,应当像这样表白自己的体证。二十亿耳的表白,不卑不亢,平顺真实,他是真的成就解脱了,不是未证说证、自取减损的增上慢者。”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增支部第六集第五五经》、《杂阿含第二五四经》、《中阿含第一二三经》、《增一阿含二三品第三经》。 二、依律典记载,佛世时,恒河下游的瞻波古城首富,名叫守笼那。这位首富,因他的家产有二十亿钱,所以大家都叫他“二十亿”。故事中的主角尊者二十亿耳,就是这位守笼那长者的独子。因为尊者有一个富裕的在家背景,所以,当他退失道心时,会想到回家从事布施。传闻尊者的脚底长了毛,这项生理特征,引起当时频婆娑罗王好奇的召见,也种下频婆娑罗王推荐他们父子拜见佛陀的因缘。尊者二十亿耳跟随父亲到灵鹫山拜见佛陀,听闻佛陀说法后出家。出家后,因勤于经行,导致细嫩的脚掌,常因过度的磨擦而皮破血流。于是,佛陀建议尊者,可以穿皮鞋来避免。尊者不愿意因此而在僧团中显得特立独行,于是要求佛陀允许大家都可以穿。佛陀答应了,遂成为僧团中,订定此项规矩的最初因缘。(参考《四分律》〈皮革揵度〉、《五分律》〈皮革法〉) 三、故事的主要内容,各版本所载可以说是相同的,但发生地点则差异颇大,今取律典与《增支部》的王舍城灵鹫山版。 四、极度自我鞭策的人,其原动力,可能是来自急于成就的迫切感。这种迫切感,还与不能随顺因缘的自我主宰欲有关。伴随迫切感的,经常是急躁不安。急躁不安,就是经中所说的“掉举”,这样的人,应当想想佛陀的弹琴譬喻。或者,在我们读这一则故事之余,也可以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这类的急迫感。 五、信与持戒,是佛法中常见的修学项目。然而,依尊者二十亿耳说,解脱者不是依靠信与戒来成就的,而说关键之处,在于贪、嗔、痴的止息,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这中间是可以没有冲突的,如果我们将信仰与持戒,定位成修学解脱的入门与基础的话。 摘自《正觉之音》
(责任编辑:admin) |